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为保护热带雨林,改变现有砂仁栽培模式,探讨改雨林下种砂仁为次生林下种砂仁的可行性.比较研究了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砂仁种植对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显著,对次生林的影响不显著.2种林下砂仁4类植株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壮株、衰老株、苗和笋.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笋和苗的总数分别为衰老株数量的3.95和1.66倍,远多于衰老株数量,表明砂仁能够维持种群稳定.雨林下砂仁苗多为长势较弱的老苗,绝大多数最终不能生长成壮株.2种林下砂仁壮株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次生林下砂仁衰老株、苗和笋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雨林,表明次生林下砂仁更新比雨林下快.次生林下砂仁产量为78.068kg·hm^-2,略高于雨林.值得注意的是。砂仁产量很低,茎生物量比很高(0.6以上),果实生物量比极低(0.01),增产潜力较大.次生林的生物量低于雨林,透光率高于雨林。土壤水分含量与雨林接近,有利于砂仁的生长发育。可以在次生林下种植砂仁。  相似文献   
62.
舒韦维  陈琳  刘世荣  曾冀  李华  郑路  陈文军 《生态学报》2020,40(13):4538-4545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格局改变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以南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穿透雨减少50%和不减雨(对照)处理,开展连续观测野外降水控制实验。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减雨处理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以及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凋落叶分解2年后,减雨处理和对照林凋落叶残留率分别为38.09%和38.06%;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元素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而氮元素表现为富集,减雨5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氮的富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的残留率与氮浓度和月积温呈显著负相关,与碳/氮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减雨50%并未改变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模式,凋落叶的残留率与氮浓度、碳/氮及月积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对通过高压热水冲淋前后肉牛胴体表面的极端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细菌菌落计数,并从分离的极端微生物中随机挑出8株厌氧菌和7株嗜冷菌,利用16S r DNA扩增、测序及生化试剂盒鉴定这些微生物的种属特征。结果冲淋前后的肉牛胴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从106CFU/cm2降低至500 CFU/cm2,同时冲淋前后的肉牛胴体厌氧细菌总数从2×102CFU/g下降至400 CFU/g,嗜冷细菌总数从3×104CFU/g下降至3×102CFU/g。极端微生物主要属于厌氧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埃希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库特菌属Kurthia sp.、沙雷菌属Serrati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6个属。结论高压热水冲淋可以很好的控制肉牛胴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但对于厌氧、嗜冷等极端微生物的减菌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Pokemon基因敲减后Lovo细胞对药物(dehydrocostus lactone,DHC)增殖抑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构建Pokemon敲减的Lovo细胞稳定细胞株Lovo-KD,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okemon基因敲减效率,分别在Lovo-NC、Lovo-KD细胞中加入各浓度梯度的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DHC),分别在24h、48h、72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效率。结果:与Lovo-NC组细胞相比,相同梯度DHC(10、15、20μg/ml)对Lovo-KD细胞24h、48h、72h的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如20μg/ml DHC作用48 h后Lovo-KD、Lovo-N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1±2.3%、28.93±2.4%,P0.01。结论:Pokemon基因敲减可增加Lovo细胞对DHC药物增殖抑制敏感性。  相似文献   
65.
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但ARFs如何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该文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分析大豆生长素响应基因Gm ARF16在叶片自然衰老、人工黑暗诱导衰老、外源植物生长素IAA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与叶片衰老调控密切相关,并且属于生长素的原初响应基因。为了进一步验证Gm ARF16基因的功能,采用农杆菌转化方法分别获得基因敲减(Gm ARF16-RNAi)和抗降解表达(m Gm ARF16)的转基因大豆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Gm ARF16-RNAi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显著提高,叶片衰老标记基因(Gm CYSP1)的表达受到抑制,而m Gm ARF16转基因大豆植株则呈现出与Gm ARF16-RNAi转基因大豆植株相反的叶片生理表型。结果表明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 ARF16正调节叶片的衰老进程。该研究表明,Gm ARF16在植物生长发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王晶  祝铭  庄玲玲  张皓  朱颖 《生物磁学》2014,(12):2271-2273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既往均无阳性病史,中、青年起病,男性居多,均以缺血性脑血管病起病,肢体瘫痪不重,经颅多普勒(TCD)及头颅核磁改变明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存在血管闭塞及侧支开放,烟雾血管网形成,1例MRA证实烟雾血管网形成。结论:对于无既往史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要考虑MMD的可能,需完善TCD、头核磁检寻找证据,最后完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为实现多个基因在同一菌株中均一可溶性表达,简化基因工程亚单位多联多价疫苗中抗原生产的工艺步骤,本研究选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FAdV-4) Fiber-2蛋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VP2蛋白和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Fiber蛋白3种来自不同禽病毒的抗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通过密码子优化、载体启动子改造和基因串联顺序优化,获得单一载体/多重转录单元的共表达重组质粒。将共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进行3个基因的共表达。纯化后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蛋白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载体启动子改造和基因串联顺序的优化后,获得均一可溶性共表达的3种蛋白,纯化后蛋白纯度大于80%,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串联表达的3种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和抗原活性。文中通过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表达载体启动子改造和基因串联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首次实现了3种不同禽病毒抗原的高效、均一、可溶性串联表达和纯化,为基因工程亚单位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中华鳖主要器官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肝、脾、肾组织为材料,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织的差减cDNA文库。以中华鳖管家基因-βactin作为差减指标检测该文库差减效率达210倍,表明感染细菌后某些差异表达基因得到了相应倍数的富集。将获得的cDNA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PCR阳性检测显示差减片段在150—800bp之间。该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为快速分离和鉴定中华鳖与细菌感染相关的免疫基因及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华鳖的病理和抗感染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