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以甘蓝型油菜野油19号的下胚轴和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其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在不同浓度激素配比下的分化率及再生频率的变化。该品系的油菜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在1.5 mg/L的2,4-D中预培养4 d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其愈伤组织形成早,发生快,再生频率和分化频率均较高。其中,下胚轴转入MS+3 mg/L 6-BA+0.1 mg/L NAA培养基中的分化率和再生频率最高,再生频率达到86.67%;带柄子叶外植体的再生频率要比下胚轴的再生频率低,在MS+4 mg/L 6-BA+0.3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中芽的再生频率为46.67%。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甘蓝型油菜野油19号的高频率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22.
世界新军事变革所带来的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正冲击着军事医学领域.现代战(创)伤的救治更加重视组织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干细胞治疗作为一项逐渐成熟的新兴再生技术,已在眼、耳、脑、脊髓、外周神经、肌肉、骨髂、肺、心血管、皮肤、肾脏等组织器官中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极有可能完全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法和恢复手段.军队目前尚未构建战备干细胞库,建设军队自己的临床级战备干细胞库,深入开展干细胞技术研究对现代战争中军人的创伤救治与修复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3.
MicroRNA(miRNA)是一类包含21-25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研究表明,miR-210可直接抑制线粒体内铁硫蛋白(Fe-S)的支架蛋白ISCUl/2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代谢;miR-210对DNA损伤修复基因-RAD家族有抑制作用,减弱了DNA修复能力;miR-210可以通过调节E2F3、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L1)、同源域基因A1(HOXA1)等阻止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缺氧刺激可上调miR-210表达,这对促进血管再生有重要作用.miR-210的表达受缺氧诱导,调控缺氧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miR-210有可能成为诊治包括缺血性损伤、肿瘤在内等多种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4.
组织干细胞是成体组织中存在的一类尚未分化、能自我更新和增殖的特殊细胞群,具有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在组织损伤修复和维持组织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激素、生长因子和药物能激活内源性的组织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或伤口修复.利用内源性修复机制刺激组织再生,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梦想.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个梦想现在可能成为现实.本文简要介绍了组织干细胞的内源性修复、内源性修复的生理学机制、招募内源性干细胞的主要方法及目前采用招募内源性干细胞修复和再生组织这一策略尚需克服的困难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日本再生医疗学会(JSRM)全会和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年会在横滨召开。参会者从基础研究到再生医疗、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商品化各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支持研究的企业在会议期间展示了反映ips细胞研究进展的仪器、试剂等多种新产品。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使用酌分泌酶抑制剂Fli-06 特异性阻断Notch 信号通路后,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情况并初步阐明 Notch-Hif-1-alpha信号通路调控肝再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取SD 大鼠分为对照(生理盐水注射组,n=24)和抑制剂组(酌分泌酶抑制剂 注射组,n=24)。给予药物处理后,两组分别施行大鼠肝部分切除术,术后0 d,1 d,3 d,5 d,每个时间点分别留取对照组(n=6)及抑 制剂组(n=6)再生的肝组织,并检测相应肝重体重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生肝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表达,RT-PCR 检测再生肝组织中的Notch1、Hes1、VEGF mRNA的变化,Western-Blot 法检测NICD(Notch 胞内段,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Hif-1-alpha(低氧诱导因子-1-alph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琢)蛋白在肝再生过程的变化情况。结果:1、肝部分切除 术后3 d和5 d,抑制剂组肝重体重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抑制剂组再生 肝PCNA阳性细胞率在术后1 d,3 d,5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NICD 和Hif-1-alpha蛋白水平明显低 于对照组(P<0.05);同时RT-PCR 结果提示:抑制剂组Hes1 的mRNA表达量术后1 d,3 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抑制剂组VEGF mRNA 水平在术后3 d,5 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肝部分 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使用酌分泌酶抑制剂Fli-06 抑制Notch 信号通路后,大鼠的肝再生能力明显降低,Notch-Hif-1alpha信号通 路可能参与调控了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再生能力差异。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分为A、B两组,每组8只,使用刀片切割完全损伤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后立即予神经外膜缝合,在术后3周、8周分别取A、B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近端轴突数目,计算轴突密度,远端轴突密度/近端轴突密度为神经再生通过率。结果:术后3周和8周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比,胫神经在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等指标上,胫神经愈后优于腓总神经(P0.05)。结论:坐骨神经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轴突通过吻合口的通过率较腓总神经高,吻合口远端有更多的神经轴突,其靶器官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支配,这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功能恢复较腓总神经功能恢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8.
精原干细胞(SSC)是存在于睾丸生精小管,不断增殖和分化以产生精子的男性生殖干细胞。SSC的冻存和移植被认为是未成年肿瘤患儿生殖保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研究报道表明人类和鼠类的SSC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分化为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这些在表现型和功能上都和胚胎干细胞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精原干细胞SSC也被认为是很有希望成为再生医学中基于干细胞治疗方面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解Sox2基因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再生进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成功克隆并得到了完整的赤子爱胜蚓Sox2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KP637161),其c DNA序列全长2 354 bp,其中包括367 bp的5′端非翻译区,844 bp的3′端非翻译区和编码380个氨基酸残基的1 143 bp开放阅读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Sox2基因在发育成熟的赤子爱胜蚓不同体段(头部、环带和尾部)以及在尾部体段再生进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ox2在不同体段中(头部、环带、尾部)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尾部断肢后再生进程中,随着时间推移,Sox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截断后12 h,Sox2基因表达量达到峰值,是截断初期(0 h)的22倍。研究结果表明,Sox2基因可能与蚯蚓的再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0.
2006年,首次报道在体外简单的转录因子就可以使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细胞。自从这项技术诞生以来,人们为改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做出了巨大努力,发展各种方法用于将重编程因子导入体细胞制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和药物开发的进程。本文简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来源及诱导策略、近年来iPSCs在疾病建模、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探讨了该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