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6):365-365,373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桌些种或变种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预后严重,死亡率高,也可侵犯肺、皮肤、骨骼等其他器官..近年来,隐球菌感染发生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的研究已受到全球真菌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召开了6届“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国际专题会议商讨对策类似的专题会议在国内目前还尚未开展.  相似文献   
72.
肺隐球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结果①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②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③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治愈34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都使用氟康唑治疗,疗程2周~2年不等。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病变局限,多为结节肿块型,并发症少,预后好;免疫功能异常者多表现为肺炎型或混合型,易出现全身播散。肺隐球菌病单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效果好,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73.
绣球菌生物学特性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绣球菌菌丝在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最佳,硫酸铵、尿素、复合肥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选用基础培养基或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3%蛋白胨作为绣球菌母种培养基较为合适。栽培料中添加淀粉可促进绣球菌的生长,接种50d后观察发现,添加新鲜去皮马铃薯块比马铃薯淀粉效果好,前者100%菌袋出现原基,后者只有50%菌袋出现原基,且原基正处在胶质片时期。添加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效果与马铃薯块接近,甘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构建预后评分体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信息、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同时构建CM-AAIC预后评分体系。结果 构建了基于年龄、白蛋白水平、合并感染情况和意识改变情况的新型CM-AAIC预后评分体系。死亡组患者的预后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1)。采用CM-AAIC评分预测患者1年病死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试验组和验证组的值分别为0.873和0.728;同时发现在患者诱导期的治疗中,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AAIC评分对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此外,积极预防和控制其他感染,关注患者意识改变可能有助于改善该类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6.
用亚硝基胍(NTG)对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进行化学诱变,筛选到利福平(Rif)和链霉素(Sm)二个标记菌株。抗药浓度均达100u/ml培养基。其抗药性状能够获得较好地遗传。用含溶葡球菌酶基因的质粒DNA对RifR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转化,酶基因在该抗药菌株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经摇瓶发酵试验,溶葡球菌酶的活性约为122u/ml培养液。  相似文献   
77.
本文记述隐脉叶蝉族1新属,凹片叶蝉属Concaveplana gen.nov.,1新种,端刺凹片叶蝉C.spinata sp.nov.,2新组合,红线凹片叶蝉C.rufolineata(Kuoh),comb.nov.和三带凹片叶蝉C.trifasciata(Huang),comb.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农学院。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比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行SCVBG搭桥的84例患者资料,其中选择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46例(大隐静脉桥组),选择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38例(乳内动脉桥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及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总生存率(100%)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组(82.6%)(P0.05)。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100%)明显大于大隐静脉桥组(54.35%)(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明显小于大隐静脉桥组(P0.05)。结论: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桥效果优于大隐静脉桥,能明显提高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降低心绞痛复发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外周血(颈动脉大量采血和微量隐静脉采血)、胸腺组织和脾脏组织等不同成分或组织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并建立一种通过微量外周血PCR预扩增的方法,评估胸腺输出功能。方法:采用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分成幼年组(5周龄,n=10)和成年组(15周龄,n=10)。经过隐静脉采血及颈动脉采血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胸腺器官和脾脏器官,提取基因组DNA(g DNA),隐静脉微量血g DNA通过PCR预扩增,提纯后再和颈动脉血、胸腺组织和脾脏组织g DNA一起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各组织成分TREC的表达水平及差别。结果:幼年组胸腺组织及外周血中TREC的含量比成年组高,且二者趋势基本一致;而脾脏组织结果与其相反;幼年组小鼠胸腺组织中TREC的含量比脾脏组织中高,成年组小鼠结果与之相反;微量外周血经过预扩增后再进行实时定量PCR的结果与直接定量PCR结果一致,且更高效。结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动态检测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和检测胸腺输出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天然虾青素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产业规模的扩大,其保藏方法的研究趋热,富集新功能性成分的雨生红球藻保健食品及饮料将是最新研究热点之一。斜生栅藻可能是下一个天然虾青素产业化的热点藻类。斜生栅藻、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共培养的新化感效应研究正在进行。高产虾青素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将是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新趋势。海生细菌副球菌N-81106有较大的产业化新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