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56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川西北泡沙参种群根系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川西北地区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一般规律符合Logisticc增长过程。较高的泡沙参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时期可以持续到15~17年生以后,根系采收直径应在1.7cm以上。动物啃食、人为采挖、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与不同海拔各种群的根系生物量累积等有着密切联系,中海拔地区(2800~3300m)人为干扰少,土壤和水热条件适宜,根系生物量和形态发育达到较高水平,适合高产栽培。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不利环境条件限制了泡沙参根系生长,在进行野生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泡沙参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努力减少放牧、采挖等人为破坏,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分区禁牧、禁采挖,为泡沙参种群恢复和药材品质提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92.
水稻物质生产与氮、磷、钾、硅素积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0个水稻基因型的干物质与N、P、K、Si积累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随N、P、K和Si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其相关系数早季和晚季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N、P、K、Si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直线增加,随NDI(养分偏离指数)直线下降.30个水稻品种平均N、P、K、Si积累总量比值早季为3.76:1:4.55:7.10,晚季为2.88:1:4.54:8.09.干物质积累能力以中期最强,前期最弱,而N积累能力却以前期最强,后期最弱.水稻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当抽穗期茎鞘比率达到最大时,茎鞘重约为叶片重的2倍,而抽穗前积累的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叶片中N的分配比率全生育期均比干物质分配比率高.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N和P主要分配在穗部,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58.01%、66.42%和70.06%,而K主要分配在茎鞘中,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为62.08%.早季Si在茎中的分配比率(43.11%)最大,而晚季却以穗中的分配比率(46.99%)最大.  相似文献   
993.
植物根毛的发生、发育及养分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毛是植物吸收养分的重要器官,认识根毛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与养分吸收的关系,可为植物养分吸收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介绍了植物根毛的形态特性、发生和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讨论了根毛对养分吸收的贡献、根毛受养分有效性的调节及其与其他根系形态构型性状间的关系,阐述了根毛中养分转运等植物营养过程及其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最后提出了关于根毛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94.
柠条人工林对晋西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位于晋西北不同生长年限的柠条人工林土壤物理性状、养分状况、根际养分状况以及土壤酶的测定结果表明:种植柠条人工林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由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降低了根际pH,活化了根际土壤难溶性养分,提高了养分有效性,加之柠条根系极其发达和有较高的固氮能力,保证了柠条即使在贫瘠的土壤上也能旺盛生长,表现出极强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995.
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考察与室内分析,研究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保肥性能;随林龄增加,土壤养分状况明显改善。植被对土壤的培肥改良是一种正向持续反馈机制,植被恢复时间越长,效益越显著。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明旱作条件下无机营养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效应,我们在宁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春小麦密度与肥料试验。通过4种播种密度和5种肥力水平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中,播种密度为500粒/m^2时,以施肥量90kg/hm^2N和135kg/hm^2P2O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最大。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增施肥料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9和0.894,而播种密度则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增施肥料虽然能够提高可育小花数,但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反而呈下降趋势,表明可育小花数对肥料水平反应敏感,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影响。施肥能够促进春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促进浅层根量的增加,增强了作物的水分养分吸收。另外,不同种类肥料配施的结果表明,单施P肥或者N、P、K配合施用,可使春小麦产量分别提高44.6%和55.4%。N、P、K配合施肥还能够提高品质,使籽粒中的P、N、K含量分别提高18.5%、18.4%和8.1%。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控制播种密度、改善土壤肥力对于促进旱地春小麦高效利用有限水分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997.
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黄土旱塬用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表明,春玉米采用不同覆盖技术,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土壤温度(除秸秆覆盖外),降低昼夜温差,避免降雨直接冲击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渗水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常规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相比,其产量分别增长6.4%、23.6%和29.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1.5、20.2、17.4和16.7kg·mm^-1·hm^-2,秸秆覆盖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渗水地膜和常规地膜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渗水地膜还具有降低极端温度的调节功能,但是,覆盖易造成有机质大量矿化和NO3^--N的淋失。  相似文献   
998.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林地0~10 cm和10~25㎝土层的有机质,全氮、磷、钾,速效氮、磷、钾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状态及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季结束>雨季结束,沟谷地带雨林>低山地带雨林,并且差异显著;表土0~10 cm是养分富集区,10 cm以下土层的养分含量锐减,两层养分含量对比,除钾元素以外均差异显著,表明望天树热带雨林生存的环境与植被的生活习性,对土壤养分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雨季对林地土壤的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影响很大,对有机质、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较小,对氮素的影响是低山雨林>沟谷雨林。雨季期间土壤中的磷素消耗到严重缺乏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9.
在不影响植株生长和蒸腾作用的情况下,给完整植株的根系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收集不同叶片及茎基部的木质部汁液,结合直接测定和计算的方法,可以定量了解一段时间内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体内的分配和循环过程。本方法能够用于定量研究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体内C、N、K^ 、Na^ 、Mg^2 、Cl^-、P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和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盐胁迫下大麦根系多胺代谢与其耐盐性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0-300mmol/L NaCl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幼苗生长速率,根系游离和结合态多胺含量以及多胺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mmol/L NaCl处理下精氨酸脱羧酶(ADC)、多胺氧化酶(PAO)以及转谷酰胺酶(TGase)活性明显提高,而在300mol/L NaCl处理下活性下降,与之对应,游离腐胺(Put)含量随处理盐浓度的提高一直呈上升趋势。亚精胺(Spd)和在根系内检测到的未知多胺(PAx)在低浓度盐处理时含量上升,随盐浓度的提高含量下降,盐处理前后精胺(Spm)含量变化不明显,低浓度盐处理时游离态(Spd PAx)/Put上升,随盐浓度的提高比值明显下降,结合态Put,Spd和PAx含量以及结合态多胺总量均在低浓度盐处理时上升,随盐浓度的提高含量明显下降,统计分析显示,大麦相对生长速率与游离态(Spd PAx)/Put和结合态多胺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游离态多胺和结合态多胺的比值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说明盐胁迫下大麦体内游离态Spd,PAx与Put以及结合态形式之间的平衡与大麦耐盐性关系密切,游离态Put向Spd,PAx以及结合态形式转化均有利于大麦耐盐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