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三峡大老岭地区森林植被的空间格局分析及其地形解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讨地形对景观尺度植被格局的影响,在对三峡大老岭山地森林的大量群落学调查基础上 ,采用7个指标刻画群落生境的地形特征;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并定量分离地形、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对植被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方面的贡献分别是9.50%、5.94%和6.81%,地形对植被格局的控制作用显著;但仍有77.75%的变异未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2.
用2m×2m的样方调查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群落,绘制了群落优势种水平分布图。选用斑块数量、总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和优势度等几个描述统计量,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选取9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样地计测了其中10个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群落间接生境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计算了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生态位重叠排序。结果表明:各物种斑块在群落中呈异质分布,物种在群落中发生现实生态位分离,这种分离主要是由生境条件特别是生境水位决定的。根据生态位重叠排序可把物种分为3组:莼菜(Brasenia schreberi)、水竹叶(Murdannia triqeutra)、莲(Nelumbo nucifera)、锐棱荸荠(Eleocharis acutangula)、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等分布于20cm以上的深水位生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等分布于10~20 cm中水位生境;柳叶箬(Isachne globosa)分布于10cm以下浅水位生境。排序的结果与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合。在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实践中,适宜生境尤其是适宜水位的维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3.
84.
在新疆阿尔泰山中段的红山嘴地区选取一条沿海拔745-2 413 m的不同植被带群落样方进行调查, 对应采集3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统计和排序分析, 初步探究了红山嘴地区的植被与表土孢粉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将之与新疆阿尔泰西部的喀纳斯西坡孢粉垂直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红山嘴地区表土孢粉谱依照海拔高度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类型, 分别对应亚高山草甸、山地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草原。乔木植物中云杉属(Picea)和松属(Pinus)花粉, 灌木植物中麻黄属(Ephedra)及草本植物中的苋科和蒿属(Artemisia)因受到自然风力、水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超代表性; 乔木植物中的落叶松属(Larix)花粉, 草本植物中的禾本科及莎草科花粉, 却在其自身为优势种的群落中呈现低代表性; 蒿属与苋科花粉百分含量的比值(Ar/Am)能较好地反映该区气候垂直带的干湿状况, 灌丛草原带的Ar/Am低,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草原灌丛化的影响。与新疆阿尔泰西部的喀纳斯西坡孢粉垂直带相比, 红山嘴垂直带的孢粉类型偏少, 同时相似的孢粉带在该区的分布高度比喀纳斯西坡高。此外, 排序分析(RDA)结果表明, 年降水量是影响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5.
濒危高原植物羌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林芳  李文涛  王珍  付娟  陈士林 《生态学报》2013,33(24):7667-7678
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是伞形科植物羌活(N. incisum)或宽叶羌活(N. franchetii)的干燥根茎和根,为濒危高原药用植物。考察羌活主产地生态气象因子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探讨气象因子与羌活品质的关系。应用HPLC方法检测羌活醇,异欧前胡素2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采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平台获得不同产地的平均气压、年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年平均温度、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等9个生态因子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冗余分析(RDA)分析了其化学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化学分析表明,羌活中羌活醇的含量高于异欧前胡素,而宽叶羌活中羌活醇含量低于异欧前胡素。经PLS及RDA分析,羌活中羌活醇与日照时数呈强正相关关系,其次是年降水量和海拔。异欧前胡素与年降水量呈强负相关关系,其次是温度。宽叶羌活中影响羌活醇含量的主导因子分别是海拔、年降水量,且都呈正相关。同时2个主导因子对异欧前胡素含量的影响呈负显著相关。因此日照时数、海拔、年降水量是影响羌活化学成分累积的主要因素,日照时数有利于羌活化学成分累积,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高,年降水量越大,越能促进羌活醇的积累,而不利于异欧前胡素含量富集。基于化学成分含量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羌活和宽叶羌活以四川产为最优。研究结果对保护濒危高原植物羌活及引种栽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6.
87.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长江故道湿地植被做分类和排序研究。TWINSPAN分类将湿地植被234个样方分为28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生境的水分条件。TWINSPAN数量分类在DCA排序图中有较为明确的分布范围和界限,两者的结合使用,能很好地反映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8.
基于传统生态位理论的生物入侵机制假说认为外来种和土著种生态位的差异是决定入侵成功与否和危害程度的关键。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快速蔓延的恶性入侵种。为了了解藿香蓟与其他杂草在群落中的生态关系,探究造成藿香蓟成功入侵的可能机制及危害,在浙西南的丽水市开展了杂草群落调查,计算了藿香蓟和16种常见本地杂草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种间相关系数,并对主要物种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1)藿香蓟与常见本地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度显著高于本地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这与藿香蓟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有关;(2)藿香蓟与常见本地杂草的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介于0.04-0.296之间,重叠度处于中下水平;(3)常见本地杂草对于藿香蓟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重叠值显著高于藿香蓟对于常见本地杂草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重叠值;(4)藿香蓟在CCA排序图上处于较中心的位置,说明其具有较高的中生性;不仅如此,外来杂草和本地杂草在排序图上充分混杂,说明外来种相对于本地种并无明显特化;(5)群落中大多数常见杂草间未出现显著种间负相关,仅7个种对显著正相关,大多数种对不相关。总的来说,丽水农村的杂草群落稳定较差,资源相对充足,种间生态位重叠较低,本地植物对于藿香蓟的竞争阻抗较小,加上藿香蓟本身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导致了藿香蓟在本地区广泛而严重的入侵。  相似文献   
89.
《菌物学报》2019,(5):619-619
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釆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文后文献排序规则: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相同作者的同年文献用a,b,c.....标出。文献需要列出全部作者。英文刊名用全称并正体表示。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