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李兴升  王德华  杨明 《动物学报》2004,50(3):334-340
为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长爪沙鼠的适应对策及瘦素对体重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 ,我们将 7只成年雌性长爪沙鼠在 5℃条件下驯化 2 1d ,另选 7只作为对照 ,对体重、血清瘦素含量、体脂含量、摄入能、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 :1 )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 ;2 )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血清瘦素浓度和体脂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瘦素浓度与体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3) 5℃条件下长爪沙鼠的摄入能、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等显著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 :长爪沙鼠在低温条件下产热能力和自身维持能量消耗都增加 ,能量摄入因此而增加 ;瘦素参与了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但没有直接参与产热调节  相似文献   
52.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剂量(0.0、0.5、2.0、3.5、5.0、6.5Gy)X射线辐射对不同发育期(1、5、10和20d)仔鼠肝脏及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X射线辐射后小鼠的体重、皮毛及肝、肾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电离辐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经2.0、3.5、5.0和6.5GyX射线辐射后的仔鼠体重降低;3.5、5.0和6.5Gy辐射后3d开始脱毛,10d脱毛处开始长出新毛,6.5Gy辐射组鼠脱毛处皮肤出现紫斑;0.5Gy辐射组仔鼠肝脏及肾脏中SOD活性在辐射初期升高,后逐渐降低至近似正常水平,其它各组则先降低,后缓慢升高但始终低于对照组;0.5Gy辐射组仔鼠肝脏及肾脏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近似正常水平,其它各组则先升高,后缓慢降低,始终高于对照组;0.5、2.0Gy辐射组其仔鼠肝脏及肾脏CAT活性在辐射后初期降低,后升高,最终至近似正常水平;其它各组则在初期升高,后降低。辐射后一段时间内检测各组仔鼠肝脏及肾脏中各种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正常的趋势。表明X射线影响生长发育中仔鼠的体重、皮毛生长及肝、肾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且剂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时间因素。大剂量电离辐射对发育期仔鼠具有损伤作用[动物学报54(6):1029-1037,2008]。  相似文献   
53.
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幂函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为指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用Rs=0.2340W^0.6695e^0.0372T表示。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的标准代谢率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4.
吡虫啉对白背飞虱取食的抑制作用可以用蜜露分泌量的减少和体重的减轻来衡量。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蜜露分泌量的减少比率随浓度的加大而上升,随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首先表现为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下降,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蜜露分泌量减少最显著的第6d,减少比率为57.28%。与对照相比,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体重的变化随浓度上升而加大,随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持续上升,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时,第8d的体重减轻比率为36.03%。  相似文献   
55.
参考家系鸡黑素皮质素受体3基因多态性与体重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鼠遗传学研究显示黑素皮质素受体3(melanocortin-3 receptor,MC3R)和MC4R在能量平衡控制中具有互补作用。敲除MC3R基因鼠表现为独有的代谢综合征和增加脂肪重量。以8周龄高体重或低体重独立选择的高体重系(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系(low weight,LW)白洛克鸡3代参考家系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发现了5个新的MC3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建立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Dde I的MC3R基因型的PCR-RFLP分子检测方法。方差分析结果显示MC3R基因型显著影响公鸡和母鸡的体重,以及公鸡腹脂含量。该结果建议MC3R基因可以作为侯选基因解释杂交鸡体重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生物学通报》2011,(11):43-43
非洲狮属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颜色以浅黄棕色为多。非洲雄狮体重约190-270kg,体长2.5~3.2m,尾长1m,长有很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母狮体重大约110-160kg。  相似文献   
57.
根据最近在美国进行的流行病调查,17%的2-19岁的孩子和32%的20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在以后几十年内,除非采取有力措施减缓肥胖率的增长速度,不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差不多将缩短5年。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将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和癌症等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出安全而有效的减肥冶疗药就成了燃眉之急。尽管药物需求量十分大而且远未被满足,  相似文献   
58.
目的:将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与传统药物方法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出生的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儿11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MED)55例、非药物治疗组(NON-MED)55例。药物治疗组采用红霉素;非药物治疗组采用腹部按摩法与非营养性吸吮。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MED组腹胀消失天数(4.4±0.5)、呕吐天数(2.2±0.5)、每日呕吐次数(3.5±0.8)、胃潴留量占每日喂养量(18.3±0.8)、达全肠道喂养天数(8.2±0.7);NON-MED组腹胀消失天数(3.7±0.1)、呕吐天数(1.9±0.6)、每日呕吐次数(2.8±0.1)、胃潴留量占每日喂养量(12.6±0.4)、达全肠道喂养天数(6.1±0.3)。各项治疗指标的对比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治疗有效率76.4%;NON-MED组治疗有效率83.6%。结论: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59.
刘安韬  张婷  梁杏梅 《广西植物》2018,38(4):469-474
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色谱方法,对鸭儿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化合物结构,进而采用噻唑蓝(MTT)法,对鸭儿芹化合物抗Hep G2细胞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共从鸭儿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p-(acetylamino)phenol(1),辛酸甲酯(2),丁酸异戊酯(3),N,N-二甲基-苯并咪唑-2胺(4),5-羟基-1-(4-羟基-3-甲氧苯基)庚3酮(5),3,5二丁基六氢吡咯里嗪(6),(S)-4-(1-hydroxyallyl)phenyl acetate(7)。其中,化合物6对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89.1%。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鸭儿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对Hep G2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阜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确诊的82例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以早发型(≤7天)为主,晚发型以院内感染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血小板出现减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增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三代头孢、氨苄西林类抗生素100%耐药,对加他唑巴坦的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敏感。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及克林霉素等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敏感。82例败血症患儿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7.3%。结论: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发病率高,应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动态监测其C反应蛋白、血小板等的变化,同时及时完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株产生,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