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松树皮下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用环剥和砍伐模拟松树树势减弱和失水干枯的受害情况,同时观察松树皮下害虫侵入动态。环剥和砍伐对马尾松树皮下昆虫的入侵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松树失水,渐趋干枯是蛀干害虫得以入侵的主要原因。马尾松树皮下有多种蛀干害虫先后侵入、同时发生,其中松墨天牛为先锋虫种,依入侵先后顺序为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马尾松角胫象、小松角胫象、家白蚁。有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跟随进入树干,虫种包括长线阎甲、根露尾甲、管氏肿腿蜂、黄隐翅虫、花绒穴甲、茧蜂、囊螨。  相似文献   
72.
西瓜枯萎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空间分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 m* - m回归和 Taylor幂法则分析 ,结果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m* - 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病株个体间相互吸引 ,病株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 ,个体群在田间呈均匀分布格局 ,即分布的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 ,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均匀分布。用 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 n=t2a/D2 [(α 1) /X β- 1],计算出不同病情指数情况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 ,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 ,所需抽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 T0 ( N) =0 .9871N± 1.2 347N ,调查株数 N株时 ,若累计病情指数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未达到下界时 ,可定为不防治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在上下界之间 ,则应继续调查 ,直到最大样本数 m0 =0 .9871时 ,也即病情指数 2 5 % ,所需抽样数 130株止。  相似文献   
73.
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 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 d调查病情。  相似文献   
74.
本实验报道了以简单的离体培养方式来诱导赤松不定根和愈伤组织与松口蘑的菌根反应。不定根和愈伤组织均起源于无菌苗的下胚轴,接种2周后,菌丝体开始包围不定根。接种3周后,菌丝体出现在不定根皮层细胞间,哈蒂氏网型的形成也同时被确认。在愈伤组织培养物中,细胞间也能观察到菌丝体及拟-哈蒂氏网结构。这是第一个离体条件下成功地诱导赤松培养组织与松口蘑形成外生菌根的报道。  相似文献   
75.
于拴仓  邹艳敏 《遗传》2008,30(7):926-932
根据I-2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对I-2/5F和I-2/5R, 扩增I-2基因3 132~3 765 bp之间片段, 基因型为I-2 / I-2的材料03F-7可扩增出633 bp的条带, 而基因型为i-2/ i-2的材料Moneymaker可扩增出693 bp的条带, 杂合型材料可扩增出以上2个条带。通过这两个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和测序证明, 抗病材料扩增的633 bp片段为I-2基因的3 132~3 765 bp之间的序列, 而感病等位基因中出现大量的碱基突变和60 bp片段插入。利用引物对I-2/5F和I-2/5R, 可区分纯合抗病材料、杂合抗病材料和纯合感病材料, 从而建立了I-2基因的共显性分子标记。在此基础上, 利用该标记对16个主要番茄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 8个品种含有I-2基因, 其中1个品种基因型为I-2 / I-2, 其他品种为I-2 / i-2。通过一次PCR和一次HindⅢ酶切建立了I-2和Tm-22双基因检测体系, 为多基因鉴定及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6.
基于聚酮合成酶基因(polyketide synthases gene,PKS)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on ribosomal polypeptide synthase gene,NRPS),本研究从77株分离于北冰洋海泥的菌株中筛选出1株具有较高抗病原菌活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通过优化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提高了该菌株活性代谢产物的产量,并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核磁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hydrogen,1H NMR)和碳谱(13C NMR)对其主要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测定了该菌株主要代谢产物的抗菌谱及代谢产物对黄瓜枯萎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植物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当发酵条件为麦芽糖5g/L、胰蛋白胨10g/L、氯化钠10g/L、温度30℃、转速150r/min、发酵时间60h时,该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由(16.23±0.42)mm提高至(24.42±0.57)mm。菌株代谢产物含有大环内酯类化合物macrolactin A,其对多种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黄瓜幼苗实验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对黄瓜枯萎病具有防护作用,其作为生防菌剂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7.
与西瓜野生种质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RAPD技术,采用混合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进行了西瓜(Citrulluslanatus(Thunb.)Mansfeldvar. citroides) 野生种质PI296341 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瓜野生种质P1296341 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 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RAPD标记OPPOL/700 与其抗病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30 cM(centimorgan)。这为进行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最终定位与克隆其抗病基因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8.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四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4, Foc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banana Fusarium wilt, BFW)是全世界范围内难以防治的真菌病害,给香蕉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筛选高效拮抗FocTR4的木霉生防菌株,并对其发酵代谢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为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生防菌株和活性化合物资源。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出木霉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抑制,测试筛选出高效抑制FocTR4的生防木霉菌株;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菌株发酵液中活性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解析活性成分的结构;通过香蕉苗感病盆栽实验检测生防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到了1株拮抗FocTR4的菌株JSHA-CD-1003,平板对峙抑制率为60.6%;发酵液在24 h内能完全抑制FocTR4孢子萌发,7 d内对FocTR4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52.6%;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和tef1-α基因串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该菌株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通过柱色谱法分离提纯和NMR鉴定单一活性化合物为木霉素(trichodermin),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25 μg/mL;盆栽生防实验表明,菌株JSHA-CD-1003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叶片黄化防治率为47.4%,球茎褐化防治率为52.0%。因此,JSHA-CD-1003通过产生木霉素有效抑制FocTR4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Foc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79.
马尾松为常绿乔木,其生长速度中等偏快,耐贫瘠、喜酸性粘质土壤,是绿化的重要树种。由于大树移植较难,故进入城市园林不多。如果掌握了马尾松移植的技术要点,让它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发挥作用,还是很有可能的。现将移植技术介绍如下:一、时间和地点选择为保证树木移植成活,移植工作一般在阴天和多云天气时进行。马尾松为强阳性树种,怕盐碱,适合生长的pH值为4.5—6.5之间,故选择酸性粘质的空旷地较好,也可按园林整体布局选择位置。二、挖坑填土孤植马尾松可按园林整体布局定穴。若丛植、群植则要考虑群体后期的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80.
几种化合物对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引诱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丽莎  舒凝碧 《昆虫知识》1993,30(3):159-161
<正> 云南松Pinus yunnanesis Franch是云南省的主要乡土造林及用材树种。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经营管理不善,使部分松林遭到破坏,林木长势极度衰弱,导致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L.)猖獗危害。1988年全省受害面积达80万亩。使用聚集信息素来检疫、监测虫情和野外诱捕,以及同各种有引诱性的诱饵相配合使用来降低虫口密度,是目前国内外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傅辉恩等用外激素粗提物对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Eggers、云杉大小蠹Dendroctonus micansKug等进行了引诱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周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