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35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51.
952.
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组织超微结构、血液生化改变情况 ,以及损伤平面上下骨质是否均受累 ,程度是否相同。方法 实验动物为体重 30 0~ 32 0g,4~ 5月龄Wistar大鼠 110只 ,均为雄性。对照组仅行胸1 0 椎板切除不破坏硬膜 ,不损伤脊髓 ,实验组大鼠于胸1 0 椎体水平切除椎板 ,行Allen’s(6 0gcm)法损伤脊髓 ,术后两周脊髓损伤按BBB(Basso ,BeattieandBresnahan )法评分为 0分或 1分 ,观察各对照组实验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改变情况 ,观察了肱骨外科颈、胫骨平台部以骨细胞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结论 大鼠骨髓损伤平面上下骨质均受累 ,但不同部位的骨骼继发骨质疏松的程度不同 ,骨质疏松后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显著。  相似文献   
953.
环氧合酶在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元进行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JP  Sun S  Li WW  Zhao H  Cai DF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14-220
环氧合酶(COX)是非甾体抗炎药的主要作用靶点.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至今,COX已被证实广泛参与炎性反应过程.小胶质细胞是介导"神经炎性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过去十年中,COX通路参与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变性过程的机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该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予以论述,并以三大神经变性疾病,即阿尔采末病(AD)、帕金森病(P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为例,对COX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加以阐释,突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4.
吴程  常学秀  董红娟  李地福  刘军燕 《生态学报》2008,28(6):2595-2595~2603
由于生物法,尤其是水生植物化感控藻方法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现象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采用初始添加种植水和连续添加种植水的方法,研究挺水型粉绿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藻效应,并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的生理生态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结果表明:粉绿狐尾藻能够分泌某些化感物质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正常生长,其抑藻效应是通过连续释放某些化感物质作用于铜绿微囊藻而实现的,且具有累积性;粉绿狐尾藻分泌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Chl a、PC及APC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如处理5 d后,Chl a、PC、APC的相对含量分别降至52.7%、15.3%、7.6%),其中藻胆蛋白(尤其是APC)比Chl a 更为敏感,说明藻胆蛋白是粉绿狐尾藻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关键靶点.研究为水生植物化感控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化学生态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955.
Biological Jumping Mechanism Analysis and Modeling for Frog Robo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chanical model of jumping robot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frog. By bi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kinematic analysis the frog jump is divided into take-offphase, aerial phase and landing phase. We find the similar trajectories of hindlimb joints during jump,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foot during take-off and the role of forelimb in supporting the bod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e frog jump is simplified and a mechanical model is put forward. The robot leg is represented by a 4-bar spring/linkage mechanism model, which has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DOF) at hip joint and one DOF (passive) at tarsometatarsal joint on the foot. The shoulder and elbow joints each has one DOF for the balancing function of arm. The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the model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frog during take-of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the same advantages of low likelihood of premature lift-off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frog. Analysis results and the model can be employed to develop and control a robot capable of mimicking the jumping behavior of frog.  相似文献   
956.
刘静 《生命世界》2008,(5):52-53
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脱臼、骨折、脑震荡等。  相似文献   
957.
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盐胁迫下黑麦草幼苗根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5~100 μmol·L-1的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处理显著减轻100mmol·L-1 NaCl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效应,其中50 μmol·L-1的SNP效果最明显,150 μmol·L-1以上的SNP处理则抑制根的生长。50 μmol·L-1 SNP处理提高了100 mmol·L-1 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根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液泡膜上H+-ATP酶(H+-ATPase)和H+焦磷酸酶(H+-PPase)的活性,使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和脯氨酸含量及K+/Na+、(Spd+Spm)/Put比值和根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超氧阴离子(O-2)、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而1mmol·L-1NO清除剂PTIO和1 μmol·L-1 NaNO2处理(对照)的效果则不明显。由此推断,NO通过提高根组织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促进根系对K+的选择性吸收及Put向Spd和Spm的转化,降低Na+的吸收并加强在液泡中的区隔化缓解盐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和膜脂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58.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hatase-1,MKP-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Ilal-regulated kinases,ERK)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动文为实验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同法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2组大鼠术后12h取手术段脊髓,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检测脊髓标本损伤段的MKP-1和磷酸化ERK蛋白表达的差异.实验组脊髓HE染色显示存在大量出血坏死后形成的囊腔,组织和神经细胞水肿以及神经纤维溶解消失.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术后第12h实验组MKP-1蛋白的表达减少,同时磷酸化ERK-1蛋白的表达量却明显增加,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脊髓组织受重物打击后可下调MKP-1蛋白的表达,同时显著增加磷酸化ERK蛋白,而这可能是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比较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CSEA)与两点硬膜外麻醉(CEA)方法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9.2±10.3岁(12-73岁).根据肾移植受者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2组: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组(CSEA组,n=80)与两点硬膜外麻醉组(CEA组,n=80).CSEA组患者采用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L2-3),CEA组采用连续硬膜外两点穿刺法(T12~L1和L3-4).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局麻药用量脊髓-硬膜外麻醉组明显小与硬膜外麻醉组,P<0.01;血流动力学变化脊髓-硬膜外组给药后15 min MAP明显下降,但不影响移植肾开放后血流灌注.结论:肾移植术脊髓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硬膜外两点穿刺法麻醉起效快、穿刺损伤小、麻药用量少、阻滞平面完全、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60.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功能康复.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年~1997年间我科收治并且目前能随访到的21例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的患者,术后均采用我科制订的系统康复治疗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随访时间98~168个月,平均127,36个月.对其术前和近期的自我感觉、查体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International KneeDocumentation Committee)分级标准评定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术前弹响、交锁和打软腿的症状均消失,浮髌试验均为阴性,均无过伸痛.关节轻度疼痛11例,Lachman征阳性3例,前抽屉试验阳性8例,但均无关节不稳的主诉.无取腱造成的其它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KDC评分结果术后明显优于术前.术后平均4.65个月恢复日常活动,恢复体育锻炼时间均在6个月左右.有2例伸直受限(差10°),所有患者屈曲活动度基本正常.结论:ACL损伤重建的术后患者经过我们所设计实施的康复计划的训练后,没有关节不稳的主诉,屈伸活动度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术后的功能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