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饲养黄曲条菜跳甲实验种群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芸  尤民生  侯有明 《昆虫知识》2005,42(5):578-581
介绍一种简便可行的饲养黄曲条菜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F.)的新方法———整苗大瓶罩养法。用5种植物根部饲养越冬代,黄曲条菜跳甲均可成功地完成其生活周期,未成熟期最高存活率为63.3%,成虫平均寿命最长为219.2d,平均产卵量最大为192.4粒雌。  相似文献   
102.
细纹豆芫菁交配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imiMkl的雌雄成虫各50头在室内进行人工随机配对,共发生75次交配,平均交配1.5次。雄虫1生可交配0~4次,雌虫0~2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88±55)min,交配持续时间与交配次数之间、交配持续时间与繁殖力之间均无相关性。交配次数与两性的繁殖力呈负相关。交配后有36头雌虫43次产卵,其中有35次产卵发生在本次交配后,有8次产卵发生在连续2次交配后。作者认为雌虫在性感受性上的差异,与不育雄虫参与雌虫的前次交配有关。雄虫能否产生足够数量的交配因子来抑制雌虫的性感受性,是决定雌虫在产卵前交配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单粒干燥大豆种子基因组DNA提取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是进行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以大豆干燥的种子为材料,将SDS法和CTAB法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有效的提取了基因组DNA.通过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和ISSR标记分析验证这种方法是提取大豆干种子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法落海的化学成分及抗HIV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种柱层析方法,从法落海(Angelica apaensis)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IR、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为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oxypeucedanin hydrate,2)、异欧芹属乙素(isoimperatorin,3)、白当归脑(byakangelicin,4)、白当归素(byakangelicol,5)、3'-O-acetylhamaudol (6)、( )-9(Z),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7)和9,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1-acetate(8),其中,化合物6-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我们对所有得到的8个化合物进行抗HIV活性分析,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抗HIV活性,其抑制合胞体形成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6 ms/L,治疗指数(TI)为17.59.  相似文献   
105.
滇产粗根荨麻不同提取部位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滇产粗根荨麻不同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并作有效部位筛选,本文采用醋酸扭体法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筛选有效部位.正丁醇部分(200 mg/kg)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水部分(100,200,400 mg/kg)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1);正丁醇部分(400 mg/kg)可减轻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滇产粗根荨麻正丁醇部分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水部分具较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在核受体RXRα药理筛选模型指导下,对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进行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利用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槲皮素(1) 、大黄素-6-甲醚(2)、叶绿素a(3).大黄素-6-甲醚和叶绿素a针对RXRα有活性,有效浓度分别为 0.1、20 μg/mL,两者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也是首次以RXRα为靶点对中草药进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107.
Zhang DZ  Gai LY  Liu HW 《生理学报》2008,60(3):341-347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组织含量、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方面的差别.ASCs从新西兰白兔皮下脂肪组织提取,MSCs从大鼠四肢长骨骨髓提取,体外培养扩增,免疫细胞学方法鉴定.采用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组织中干细胞的含量.将不同代的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诱导,观察其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是否转化为心肌细胞.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ASCs呈短梭形,分布均匀,生长迅速,细胞形态单一、稳定.MSCs原代生长非常缓慢,呈簇生长,细胞纯度偏低,容易混杂其它细胞类型,传代细胞容易分化和老化.脂肪组织中ASCs含量显著高于骨髓中MSCs含量,且前者含量受年龄影响小.5-氮胞苷诱导A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有效浓度为6~9μmol/L,而MSCs在3~15μmol/L 5-氮胞苷诱导下可见心肌细胞形成.ASCs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呈球形细胞团,MSCs分化的心肌细胞呈条形或棒状,其心肌细胞分化率低于ASCs.幼年动物MSCs的组织含量和心肌细胞分化率均高于老年动物,而ASCs受动物年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ASCs在组织含量、细胞纯度、生长速度和心肌细胞分化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骨髓MSCs,在心肌细胞再生方面较MSCs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8.
叶下珠有效部位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Born方法和改良的Hamburger方法分别测定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含corilagin的有效部位 (代号PUW )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 ;应用Myers方法评价PUW灌胃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AA)引起猝死的保护作用 ;运用改良的Charl ton方法及陈长勋等方法分别观察PUW灌胃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采用Tomihisa方法 ,观察PUW对大鼠尾尖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 ,PUW在体内外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PUW呈浓度依赖性明显阻抑AA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39 7mg/kg。PUW (10、2 0和 4 0mg/kg)灌胃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减少AA致小鼠死亡的数量 ,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湿重。 2 0mg/kg的PUW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4 0mg/kg的PUW虽延长出血时间 ,但与阿司匹林 (2 0mg/kg)比较 ,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本实验结果提示 ,PUW灌胃在多种体内血栓模型中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阻抑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9.
海藻糖降解酶抑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系列因素对食尼古丁节杆菌D-97胞内海藻糖降解酵的抑制作用,发现有效霉素(井冈霉素)和乙酸能有效抑制海藻糖降解酶的活性,抑制率最大分别达到87.13%和85.16%.同时研究了它们对海藻糖转化率的影响,发现有效霉素能提高海藻糖转化率,最大增幅达17.44%,而乙酸却降低了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0.
群落均匀度分形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永繁  余世孝  刘蔚秋 《生态学报》2003,23(6):1031-1036
修正了Frontier和Ricotta等关于有效物种丰富度指数A与物种丰富度指数S之间幂律关系的定义.探讨了A与S之间分形关系的生态学意义.认为分形维数D是群落均匀度测度值在物种数S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向其逼近的一个理论值;提出了利用双对数坐标上建立的A与S拟合直线的方程.对群落均匀度的4种变化趋势进行描述的方法。以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系列为例.研究了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样带上.随着样带观察长度的逐渐增加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30m长的混交林样带只存在一个线性无标度区间.群落均匀度随样带长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向分形维数D=0.810趋近。170m长的常绿阔叶林样带存在两个线性无标度区问.在0~25m的尺度域内.随着样带长度的逐渐增加均匀度不断降低.向分形维数D=0.525逼近;在30~170m的尺度域内.随着样带观察长度的增加.群落均匀度也逐渐增加.向分形维数D=0.920趋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