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8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12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竹荪提取物对食源性细菌的抑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种方法获得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的提取物,以5种食源性致病细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为供试菌,比较其MIC(最低抑菌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超声波辅助破碎竹荪干粉,制取水、乙醇和石油醚为提取介质的浸提物以及竹荪挥发油,利用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5种供试菌进行抑菌实验。所有提取物对供试菌都具有抑菌活性;长裙竹荪提取物的综合抑菌能力高于棘托竹荪提取物;水提物和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最好;2种竹荪提取物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抑菌作用存在互补效应。竹荪提取物对5种食源性细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应用2种竹荪的提取物复配,开发天然食品防腐剂。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观察苦参、当归、侧柏叶和白鲜皮及观察苦参、当归、侧柏叶和白鲜皮、混合药液与主要有效成分对4株CBS马拉色菌标准株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通过液基稀释法,用含橄榄油的液体培养基测定各药液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最小抑菌浓度(MIC)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白鲜碱、苦参碱、苦参、侧柏叶、氧化苦参碱、侧柏叶+当归(二仙丸)、混合药液(侧柏叶+当归+苦参+白鲜皮)、白鲜皮、二仙丸+苦参、苦参+白鲜皮、二仙丸+白鲜皮、槲皮素、当归、阿魏酸。结论4种中草药及其混合药液、主要有效成分均有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建立定量测定人体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的HPLC-MS/MS的方法.方法:以克林霉素为内标,采用Shim-pack VP-ODS柱(150× 2.0 mm I.D.,5μm,日本Shimadzu Technologies Inc.公司)为固定相;乙腈-10 mmol/L乙酸铵溶液(90∶10,v/v)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通过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氨氯地平与内标用于检测的离子对分别为m/z409.3 m/z 238.2和rn/z 425.2 m/z 126.3.结果:氨氯地平在0.10~20.00 n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值线性范围良好(r=0.9968),定量下限为0.10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7%,平均回收率大于86%.结论:所建方法准确度较高,灵敏度好,专属性强且操作简便,可适用于氨氯地平的血药浓度测定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8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4):I0002-I0003
过度饮酒会导致器官受损甚至引起社交问题的产生。虽然目前有一些预防醉酒的方法,但其效果还未经验证。而许多胶状解毒剂又是针对过量用药开发出来的,这样的解毒剂对于过量饮酒可能没什么足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6.
利用硫酸铵梯度盐析法提取中华芦荟在不同饱和度硫酸铵下沉淀的蛋白质组分,采用抑菌圈法测其抑菌活性,其中60%硫酸铵浓度下沉淀的蛋白组分对细菌良好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通过SephadexG-25凝胶柱层析初步分离该蛋白溶液,对分离得到的4组多肽进行抑菌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峰2对多种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7.
[背景] 海洋微生物在活性物质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目前有关南海东海岛微生物的研究鲜少。[方法] 对从东海岛沉积物中分离纯化的海洋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进行鉴定;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抑菌活性;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扩增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I,PKSI)基因,并与已知的PKSI氨基酸序列比对;选择具有PKSI基因的代表菌株,检测菌株及其发酵抑菌物的稳定性。[结果] 分离纯化到25株海洋细菌,分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海洋单胞菌属(Oceani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12株菌株通过基因筛选检测到PKSI编码基因,其中6株菌株具有抑菌活性和PKSI编码基因,并分属于芽孢杆菌属和交替单胞菌属;PKS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推测菌株DHD-15和DHD-a可能产生新的I型聚酮合酶结构。菌株DHD-15和DHD-L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可耐受10% NaCl高盐以及pH 3和pH 11的酸碱条件,但不耐高温;菌株DHD-15产生的抑菌物质可耐受100℃和pH 11的高温碱性条件,在50℃、pH 9条件下制备和室温保藏条件下抑菌活性较高,其稳定性较好。[结论] 南海东海岛沉积物筛选的细菌种具有抑菌活性,具有产聚酮类活性物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8.
【目的】开发出与铜绿假单胞菌粘肽合成酶PBP3有高亲和力,具有全新结构的先导化合物。【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粘肽合成酶PBP3为靶点,通过分子对接软件DOCK6.5,对含有104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数据库进行了大规模虚拟筛选,选取结构相对简单的中选化合物进行合成,得到先导化合物,并验证其抑菌活性。【结果】通过grid score进行第一轮初筛,筛选出grid score分值小于–30 kcal/mol的6万个化合物,接着以amber score进行第二轮筛选,筛出amber score分值小于–20 kcal/mol的化合物约200个。最终,经过观察分析,从中挑选出4种打分高并且结构新颖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出的先导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175–275μg/m L之间,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效,MIC值比作为阳性对照的磺胺嘧啶更低,说明先导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这些先导化合物可以进一步开发为新型抗菌药物,用于解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89.
【目的】对3株罗伊氏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3株罗伊氏乳杆菌的生长曲线、pH曲线、耐受人工胃液能力、耐受猪胆盐能力、黏附能力、抑菌能力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3株菌生长趋势大致相同;3株菌对人工胃液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菌株L0和L2对高胆盐的环境耐受性较差,菌株L1则对高胆盐环境具有极强的耐受性;菌株L1和L2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3株菌对20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结论】菌株L1的生物学特性明显优于其他两株菌株,有利于后期的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分离鉴定一株赤霉病拮抗菌,对该菌产的抗菌素进行生物学性质研究、种类鉴定和抑菌实验。【方法】利用牛津杯法和光照培养箱实验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根据抗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Pro Param tool和TMHMM对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M1菌体和抗菌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33±0.13 mm和15.43±0.21 mm,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芽孢杆菌,并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菌株7M1抗菌素对小麦赤霉病的温室防治效果为76.41%,而且热稳定性好,可被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降解,在p H 5.0-10.0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是紫外线辐射会降低其抑菌活性。菌株7M1含有bac AB、itu C、bam D 3种基因,通过与Gen Bank中相关的抗菌素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库中的芽孢杆菌溶素、伊枯草菌素和杆菌抗霉素D等抗菌素的相似性达到99%。bac AB编码蛋白和itu C编码蛋白是稳定蛋白,bam D编码蛋白是不稳定蛋白,此外,3种基因的编码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结论】从该菌发酵液提取的抗菌素有很好的抗禾谷镰刀菌活性而且性质稳定,因而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