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92.
脂肪酶假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最佳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疯树油为唯一碳源,从以粉碎的麻疯树种子处理过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实验观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发酵工艺对产酶的影响,摇瓶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的组成是(%,w/v):橄榄油2,酵母膏0.5,(NH4)2SO4 0.5,MgCl2·6H2O 0.5,最适产酶温度为30℃,最佳产酶pH为6.5,转速180r/min,发酵培养36h酶活达到最高,为14.17U/mL.本研究为以麻疯树油为原料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
密度制约作用对箭叶淫羊藿有性繁殖时期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回归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了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在有性繁殖的三个时期克隆片段密度对其各个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揭示其资源和繁殖投资情况。结果表明:箭叶淫羊藿在三个有性繁殖期间克隆片段密度对其各个形态特征的影响显著。从回归分析的R2指数来看,其克隆片段密度增大对三个生长时期的制约作用是由弱到强,同时在有性繁殖期间随克隆片段密度的增加其资源投资趋向于有性繁殖;从非参数检验结果来看,有性繁殖期间箭叶淫羊藿明显增加其叶数、叶宽等来获取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其繁殖能力,以取得生存。  相似文献   
94.
从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对小麦赤霉(Fusarium graminearum)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 H-6.通过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茵属于伯克霍尔德属,命名为 Burkholderia sp.H-6.同时还对该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马铃薯浸出液中添加 2.5%的甘露醇和 0.1% NaNO3 有利于细胞生长和抑菌活性的产生,最适培养温度为 28℃.最佳初始 pH4.0.  相似文献   
95.
粪肠球菌精氨酸脱亚胺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从NJ402自溶细胞超声破碎液中提纯得到精氨酸脱亚胺酶(ADI),纯化倍数为34.5,活力回收率为31.4%,经SDS-PAGE以及Native-PAGE测定结果表明,ADI亚基分子量约为46 kD,该酶非变性情况下的分子量约为190 kD左右,该酶为同四聚体结构.酶学,胜质研究结果表明:ADI催化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50℃和6.5,在45℃以下和pH 5~8之间有很好的稳定性.ADI是L-型脱亚胺酶,具有严格的光学选择性,适当浓度的Mn2 、Mg2 、Co2 对ADI催化活力的促进作用较大,高浓度的Zn2 和Co2 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L-瓜氨酸对酶无抑制作用而L-鸟氨酸却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ADI在最佳催化条件下作用于L-精氨酸的米氏常数为3.2686 mmol/L,最大反应速度为2.44 μmol/min.  相似文献   
96.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未显示该菌株所产絮凝剂具有遗传毒性.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出汁,培养时间为24 h.在絮凝体系中加入Ca2 能明显提高发酵液的絮凝率.在pH为8.0时对高岭土悬浊液和污水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7.
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含乙脑疫苗株SA14-14-2株E蛋白基因主要抗原片段)的基础上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表达,该片段长1113bp,编码371个氨基酸残基,将其亚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以电穿孔法转化酵母X-33,用Zeocin平板筛选重组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表达产物.由于糖基化不同,所表达产物有两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4kDa和50kDa,表达量较高,约为290mg/L,经Western印迹验证,有较好的抗原性.在ELISA试验中,我们直接以PBS透析后的酵母上清包被,能够很明显地区分出乙脑阴阳性血清,与RT-PCR检测的相符率达95%,为制备JEV的诊断抗原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L-乳酸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通过对L-乳酸细菌(Lactobacillus casei FH-2)菌体生长、产酸速率、耐酸水平、高糖发酵性能的优化,实现了优化该菌生长和条件的目的。并对培养基中不同辅料的添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共同加入麦根一麸皮浸泡液时,可以提高乳酸的产量,其最佳方案为50℃、4h、1%麸皮浸泡液和2%麦根。乳酸产量为40.5g/L。结论:实验通过优化L-乳酸细菌的发酵条件提高了乳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99.
采用AFLP技术对三株紫杉醇产生菌(HQD33、HQD43、HQD54)及HQD33菌株经复合诱变后再经原生质体诱变得到的两株诱变株UL50-6和UV40-19及其融合菌株J1-3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株紫杉醇产生菌分属不同的种属,同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Z35-8,J1-3为两株不同的融合子,为下一步的基因工程育种工作中的基因定位和分子克隆提供丰富可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0.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抗原及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来自野外的 5 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IBDV-JD1 、 JD2 、 NB 、 HZ1 、 HZ2) 进行分离,测定理化特性、致病性,同时进行血清亚型测定及 A 片段基因组的克隆分析 . 试验所用 5 个法氏囊组织悬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 2~14 代后适应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 . 细胞适应的 IBDV 毒株的理化和形态特征与经典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一致 . 除 IBDV-HZ1 、 HZ2 属经典 IBDV 血清型外, IBDV-JD1 、 JD2 和 NB 毒株分属不同的血清亚型 .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的 IBDV 毒株产生与野外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出现法氏囊滤泡髓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和消失 . 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 IBDV-NB 毒株 A 片段由 3 264 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由 14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VP5 和由 1 012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聚蛋白 . 与来自 GenBank 的 IBDV Ⅰ型毒株比较, NB 毒株 A 片段编码的多聚蛋白与 JD1 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达 99.5% , VP2 与 JD1 、 CEF94 、 D78 的同源性为 99.8% , VP3 与 JD1 的同源性为 99.2% , VP4 与 JD1 的同源性为 100% , VP5 与 JD1 , HZ2 , P2 , CEF94 , CT , Cu-1 和 D78 毒株的同源性为 99.3%. NB 毒株 VP2 蛋白的第 253 、 280 、 284 位氨基酸残基与 IBDV 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一致,但不同于 IBDV 超强毒株 . 这些结果暗示 IBDV 的抗原表位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IBDV 血清亚型的形成与 IBDV 弱毒疫苗病毒株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