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1.
近年来,三代虫在黑龙江省各虹鳟鱼场普遍发生,为害程度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42.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 并澄清其产毒特征, 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 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 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 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 并基拟菱形藻P. decipiens Lundholm & 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 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 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 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3.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成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密切相关, 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间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该文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苯并[α]芘(BaP)胁迫下5种羊茅属(Festuca)植物根系不同生长期(30-70天)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分泌特征。结果表明: 1) BaP浓度在10.25-161.74 mg·kg-1范围内时, 待试植物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BaP的去除, 其修复潜力依次为苇状羊茅(F. arundinacea) > 草原羊茅(F. chelungkiangnica) ≥ 毛稃羊茅(F. rubra subsp. arctica) ≥ 贫芒羊茅(F. sinomutica) > 细芒羊茅(F. stapfii)。2) BaP胁迫增强了植物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 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胁迫期的延长, 其分泌量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3) BaP胁迫促进了植物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 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大, 有机酸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 组成成分较稳定, 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要组分(>97.34%), 在修复潜力较强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微量的反丁烯二酸。4) BaP胁迫对氨基酸种类影响不大, 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其中, 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BaP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 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近乎以加和效应甚至协同效应的形式参与植物对BaP胁迫的应激反应: 参与应激组分的分泌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 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强, 参与的组分越多。可见BaP胁迫下, 5种羊茅属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 修复潜力越强, 释放量越多且成分也越复杂, 并呈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病宿主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5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成7组,其中6组每只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分别于感染后1w、3w、5w、7w、11w、15w取大鼠外周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最后一组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后其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明显变化;CD8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感染后均高于正常水平,1w、5w、11w、15w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5w增加最为显著;CD4 /CD8 细胞比值在感染后均低于正常水平,5w降至最低,5w、7w、11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大鼠主要以CD8 T淋巴细胞反应为主,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斯氏狸殖吸虫的移行、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45.
低浓度苯并[a]芘诱导赤子爱胜蚓HSP70和HSP90转录上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土壤低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分子生物标记物,采用了抑制消减双杂交的方法构建了赤子爱胜蚓在苯并[a]芘(BaP)人工土壤污染胁迫下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经测序和基因比对分析后,在上调文库中分别发现2个与热休克蛋白HSP70和1个与HSP90显著匹配的cDNA克隆.经定量PCR验证了0。1 mg·kg-1和1。0 mg·kg-1 BaP对赤子爱胜蚓HSP70和HSP90的诱导作用,表明这两个新克隆到的赤子爱胜蚓热休克蛋白基因可作为土壤污染监测的备选分子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6.
记述采自海南省临高县所产游鳍叶鯵鳃上的似单斧虫1新种:华南似单斧虫Monaxinoides austrosinensis sp.nov.(图1~7)。本科目前仅含似单斧虫属一属,共记录2种。新种以吸铗中片无双叉型附片及卵黄腺不伸入后吸器而区别于已知种。似单斧虫科和似单斧虫属为我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47.
对Breuning(1956)提出的Glenea fainanensis 种团重新进行了研究,并为G.fainanensis,G.inlineata和G.subregularis指定了选模.两个种的地位得到了订正:G.inlineata Pic star.nov.由种下地位G.fainanensis v.inlineata Pic,1943提升为种级阶元,G.subregularis Pic stat.nov.由种下地位G.internedivisa v.subregularis Pic,1943提升为种级阶元.G.tenuivittata Gressitt,1951被确认为G.subregularis Pic的新异名.编制了上述3个种的检索表、给出了成虫整体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照片.  相似文献   
48.
利用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和硅胶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从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它们为二十五烷酸(1)、木栓酮(2)、5-氧阿朴菲碱(3)、3-氧化齐墩果酸甲酯(4)、齐墩果酸(5)、羽扇豆-20(29)-烯-3-酮(6)、羽扇豆醇(7)、β-谷甾醇(8)、脱镁叶绿甲酯酸(9)。化合物2,6、7、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9.
本文研究了温度、pH值、葡萄糖浓度对斯氏油脂酵母降解百草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pH值6~7,葡萄糖浓度大于6%的培养条件下,斯氏油脂酵母降解百草枯的效率最高。斯氏油脂酵母在无氮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与百草枯的降解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0.
菲并吲哚里西丁类生物碱最引人瞩目的生物活性是抗肿瘤活性,本文对这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主要不对称全合成路线做了综述,以期为有机化学工作者开发高抗癌活性的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