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1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是否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将患儿分为两组:心血管损害组和非心血管损害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1例MPP患儿中有51例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率21.2%);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在年龄、急性期MP-Ab、胸腔积液、热程、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发病10 d内用药糖皮质激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高CD4+/CD8+比值则为保护性因素,应当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其耐药传播机制,为临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的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86株,应用PCR扩增方法检测耐药基因,MLST和质粒接合试验分析其耐药传播方式。结果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中有26株KPC基因阳性,2株IMP基因阳性,4株VIM基因阳性,1株NDM-1基因阳性;整合子基因中有4株int基因阳性,int基因阳性的4株整合子可变区基因均为阳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有22株acc6′-Ib基因阳性;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有48株qnrA基因阳性,20株qnrS基因阳性,8株qnrB基因阳性。MLST结果显示34株(39.5%)为ST395型,是主要基因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菌株接合成功7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阳性菌株接合成功15株。结论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以携带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耐喹诺酮类基因为主,耐药传播机制多种,包括克隆传播和质粒介导传播。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泌尿道插管、血型(A型)、使用氨基糖苷类及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是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是:泌尿道插管;氨基糖苷类和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抗生素对肺炎婴幼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例1岁以内因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患儿,收集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天的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后第3~5天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下降。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3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上升;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下降。肠道内不动杆菌属、喜胆汁菌属、埃格特菌属、肠球菌属、支原体、颤螺菌属、紫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和真杆菌属增长1倍以上;奇异菌属、双歧杆菌属、黄杆菌属、乳酸菌属、链球菌属、萨特菌属和韦荣球菌下降超过50%。结论婴幼儿短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75.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n)是导致黏膜疾病(如中耳炎、肺炎)和系统性疾病(包括败血症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分为荚膜多糖、S.pn相关蛋白、细胞壁及细胞壁多糖三大类,其中荚膜多糖为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也是疫苗中最有效的成分。毒力因子在S.pn入侵机体及引发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毒力因子及作用的研究,不仅对预防和治疗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研发安全、有效的多糖疫苗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现就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及其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7,阿奇霉素治疗)和研究组(n=88,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记录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4.32%(83/88),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0.46%(70/87)(P0.05)。研究组患儿咳嗽、发热、湿啰音、哮鸣音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FEV1、FVC、FEV1/FVC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L-6、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奇霉素,且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继发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继发哮喘发作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生素、维持酸碱度、电解质平衡及相应症状等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结合沙丁胺醇进行雾化治疗,观察组采用3%高渗盐水结合沙丁胺醇进行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发热、咳嗽、肺内啰音、咽部肿痒等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IFN-γ及IL-4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肺内啰音、咽部肿痒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CD3~+、CD4~+、CD8~+、CD4~+/CD8~+、IFN-γ及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CD8~+及IL-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及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能够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继发哮喘发作患儿临床症状,提高CD3~+、CD4~+、CD4~+/CD8~+及Th1水平,抑制CD8~+及Th2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是临床上广泛开展的经支气管的微创介入技术,在EBUS-TBNA过程中,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Cytologicalrapidon-siteevaluation,C-ROSE)是切实可行的临床辅助技术。本研究探讨C-ROSE在EBUS-TBNA对肺部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经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发现存在纵隔和(或)肺门病灶(包括肿大的淋巴结/肿块)而行EBUS-TBNA及C-ROS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OSE镜下的细胞学具有明显特点,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穿刺成功率无差异,诊断率分别为90.48%和66.67%(P0.05),且C-ROSE可完全排除恶性疾病的诊断,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和6.67%(P0.05)。结论:C-ROSE在EBUS-TBNA中对肺部良恶性病变均具有诊断价值,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诊断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医疗介入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79.
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引起的一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疾病,严重影响饲料报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准确、敏感、快速的Mhp检测方法有助于了解Mhp在猪群的流行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和综合防控措施。对国内外Mhp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科技工作者全面了解Mhp检测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0.
目的:总结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患儿36例,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择300-700μm聚乙烯醇(PVA)微栓颗粒或微球颗粒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评价疗效,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门诊复查。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直接征象的诊出率为55.5%(20/36),16例为假阴性(44.4%),未发现假阳性病例;36例患者栓塞术后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复发率13.9%(5/36),复发时间出现于术后2-6个月,表现为再次咯血,但咯血量较初次封堵前减少,均行二次栓塞术。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明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减少复发风险,患者术前应仔细进行MSCTA检查,行全面DSA下血管造影,根据患者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永久栓塞剂,运用恰当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