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93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哈尔滨地区假丝酵母菌DNA异质性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假丝酵母菌的DNA异质性及药物敏感性,为预防和监控院内假丝酵母菌感染奠定基础。将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菌株,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菌种,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93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6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5株,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两种药物的敏感率最高(100%),酮康唑其次(70.9%),氟康唑的敏感率最低(50.5%),引物1和引物2将来源不同的68株白假丝酵母菌分别分成4型(A1、B1、C1、D1)和6型(A2、B2、C2、D2、E2、F2)。哈尔滨地区的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且主要为A1、B1型(引物1)或A2、B2型(引物2);基因型与药敏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肿瘤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抑癌基因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新研究表明,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的抑癌基因(包括几个关键基因)始终保持沉默、功能丧失,而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后抑癌基因则可以重新激活,其产物恢复表达。据此,人们开发出了去甲基化药物,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及研究,结果证实去甲基化药物是一类安全、有效的抗肿瘤新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更多的去甲基化药物问世。  相似文献   
993.
Rdr1是出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参与控制细胞的多重药物耐受性,并可能与细胞胁迫应答相关.利用PCR方法扩增RDR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高拷贝表达载体pYES2/NTA上并诱导Rdr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过表达.为了揭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在过氧化氢处理、热胁迫和高盐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RDR1过表达导致细胞对上述3种胁迫作用更敏感,而RDR1缺失则使细胞对这些胁迫作用的耐受性不受影响或有一定增强.为了揭示上述不同细胞在胁迫条件下生长状态的差异与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并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的活性.结果表明,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具高活性的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而Rdr1过表达细胞中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的活性较低.RDR1对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要大于G6PDH和GR.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揭示,RDR1过表达细胞对胁迫的敏感和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对胁迫耐受性增加的原因.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负调控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了初步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4.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化学杂交剂SQ-1诱导的生理型小麦雄性不育及其对照植株花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花粉发育时期花药中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探明小麦花药活性氧代谢和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幼穗时期,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高于相应对照,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在单核早期以及花粉败育主要发生期(单核后期和二核初期),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却极显著低于对照;在败育后的花药中,O-·2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与对照之间差异幅度缩小,但MDA含量依然加大,同期的几种抗氧化酶活性依然极显著低于对照.在败育的关键期,品种'西农1376'处理株花药的活性氧升高幅度比'西农2611'处理株较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幅度也较大,且'西农1376'处理株的相对雄性不育率也较高.可见,化学杂交剂SQ-1能诱导小麦花药中O-·2和H2O2大量积累以及SOD、POD、CAT和APX活性的极显著降低,引起花粉关键败育期花药活性氧代谢严重失衡和严重膜脂过氧化,导致大量花粉母细胞发育受到严重抑制,最终造成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995.
玉米黄化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户单26'为材料,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生长的玉米黄化幼苗内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对照组相比,黄化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降低;黄化幼苗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增加.研究发现,黑暗条件下的玉米幼苗叶绿素a的合成受到了显著影响而表现出黄化现象,黄化幼苗能主动提高其自身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轻黑暗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996.
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文军 《蛇志》2009,21(2):115-116
目的通过对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的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可能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576例使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的蝮蛇咬伤患者,常规采用抗蝮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其中6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血清病,采用抗变态反应治疗。蛄果65例患者均治愈.临床使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7天以上的532例患者无1例出现血清病.结论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及时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其预后良好;蝮蛇咬伤后足量、全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预防血清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刘本光 《蛇志》2009,21(1):45-46
眼镜王蛇(Ophiophigus hannah,Kingcobra)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又名山万蛇、过山风,多见于我国西南部及南亚各国,被咬者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往往很快死亡。我院近期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急诊蛇伤研究中心李其斌教授指导下,救治了5例眼镜王蛇咬伤的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8.
马鹿茸血酶解肽体内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选用由木瓜蛋白酶水解天山马鹿茸血获得的肽Ⅰ、肽Ⅱ以及原血为受试样品,研究天山马鹿茸血及其酶解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其中肽Ⅰ、肽ⅡDH分别为18.1%、12.2%时,清除OH·能力最强,清除率为50.8%。分别测定了脏器指数,脾细胞增殖实验,血清中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含量以及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肽Ⅱ组能极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小鼠的抗氧化功能(P〈0.01或P〈0.05)。此外,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肽显示出了很强的免疫活性(P〈0.05)。  相似文献   
999.
血管生成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和调控,以及抗血管生成疗法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状况,并着重叙述了糖类化合物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钻地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钻地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药效,我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钻地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分别用佛波酯醇(PMA)或二甲苯(xylene)诱导小鼠耳肿胀,在致炎部位外涂钻地风挥发油以观察疗效.从钻地风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了24个组分,占总峰面积含量的96.01%,主要由萜类、芳香羟类成分构成,分别为(E)-1,2-亚甲二氧基-4-丙烯基-苯(23.47%),桉树脑(11.503%),芳樟醇(9.558%),β-松油醇(9.201%),α-蒎烯(7.185%)等,实验显示钻地风挥发油外用可以显著抑制佛波酯醇或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