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以在广西收集的有生前年龄记录的中国人139例15-84岁男性颅骨为研究材料,依据Broca氏颅缝愈合的0-4度分级标准,分13个年龄组,分别对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蝶额缝、蝶顶缝、蝶鳞缝、枕乳突缝、顶乳突缝、鳞缝等九个颅骨内外板缝进行研究,分析每个颅骨缝各愈合度的百分率和颅骨缝的变化与年龄关系。并与欧洲人和日本人作对比,显示出人种、民族和个体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2.
骨折愈合是一个由多细胞介导的多步骤的严密有序的过程,其中破骨细胞介导的骨重塑在骨折愈合中具有关键作用,其生成减少或者功能障碍不仅导致骨折的易发生,还会引起骨折愈合障碍。但是,目前关于破骨细胞缺陷所致的骨折愈合障碍的研究较少,并且临床上尚缺乏针对破骨细胞缺陷所致骨折愈合障碍的治疗药物。斑马鱼(Danio rerio)骨骼系统中的细胞类型和调节途径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使得其被广泛地运用于骨骼相关的研究。为了研究破骨细胞缺陷所致的骨折愈合障碍过程以及寻找有潜力的治疗药物,本研究使用前期建立的fms基因突变斑马鱼(fmsj4e1)构建了体内破骨细胞缺陷骨折模型,结果发现功能性破骨细胞减少可在骨折早期影响骨折的愈合;使用离体鳞片培养系统用于筛选破骨细胞靶向药物,获得了可以激活破骨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尿囊素(allantoin,ALL);随后,在体内fmsj4e1骨折缺陷模型中验证了ALL对破骨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对骨折修复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对破骨细胞生成和成熟过程的分析,发现ALL可能通过调节RANKL/OPG来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从而促进fms  相似文献   
143.
摘要 目的:探讨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致痛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此为临床治疗深度烧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5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削痂植皮术治疗;按术后不同换药方法分为常规换药组和VSD组,其中常规换药组35例,术后常规换药;VSD组40例,术后采用V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植皮成活率,术后1周、2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致痛因子、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VSD组首次植皮成活率95.00%(38/40),常规换药组首次植皮成活率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术后1周、2周创面愈合率高于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疼痛评分低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相关致痛因子表达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VSD组致痛因子表达低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低于术前(P<0.05),且VSD组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与常规换药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5/40)低于常规换药组40.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提高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增加首次植皮成活率,减少细菌生成、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创面疼痛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索马桑水提取物(CSME)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只SD大鼠分成6组(n=30):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S)、凡士林组(WPL)、磺胺嘧啶银组(SSD)、马桑提取物组(低剂量组(CSME-L)、中剂量组(CSME-M)和高剂量组(CSME-H)。麻醉后用烫伤仪烫伤脱毛区(病理结果证实深Ⅱ度烫伤),伤后创面分别涂擦NS、WPL、SSD和不同浓度的CSME烧伤软膏。于伤后48 h、7 d、14 d、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HR),检测创面微血管(MVD)、创面组织含水量(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脯氨酸(HYP),进行创面组织学观察。结果:CSME各组的HR呈剂量依赖性大于NS和WPL (P<0.05);在21 d,其创面组织血管管径、数量、分布及TM呈剂量依赖性少于其他各组(P<0.05),伤后7 d、14 d,CSME各组呈现剂量依赖性高于NS、WPL和SSD (P<0.05),而伤后21 d呈剂量依赖性低于NS、WPL和SSD (P<0.05);CSME的SOD活性、HYP、NO和ET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MDA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弱于其他各组(P<0.05),CSME呈剂量依赖性缩短创面修复时间,瘢痕少于其他各组。结论:CSME具有早期减轻烧伤创面组织水肿、促进创面收缩、加快创面结痂以及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有利于创面愈合;后期则抑制创面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瘢痕过度增生。其机制与创面微循环、氧化应激、NO和VEGF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5.
使用T400C高频电刀不增加切口感染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11月至1995年2月,我院对需胸部或腹部手术的421例病人按单、双序号分成:机械手术刀操作组和T400C高频电刀操作组,术后进行切口愈合情况评定。手术刀操作组210例,其中11例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5.2%,T400C高频电刀组211例,其中8例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3.8%。结果表明,使用T400C高频电刀,并不增加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应力叩击仪促进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折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干预方案,研究组予以术后应力叩击仪叩击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的骨不愈合率、骨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及Johner-wruh评估情况。结果:1研究组骨不愈合率及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4.5%和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7%和22.7%(P0.05);2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82.6±9.2)d和(101.5±10.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9±10.3)d和(122.4±10.3)d,(P0.05);对照组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为(2.2±0.5)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3.0±0.5)分,(P0.05);3研究组骨折6个月时Johner-wruh优良率为9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P0.05)。结论:应力叩击仪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对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促进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分泌的神经肽Y(NPY)和感觉神经分泌的钙基因相关肽(CGRP)在体内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8月龄的雄性大鼠,建立大鼠的股骨闭合骨折模型,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扫描电镜,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血清Elisa检测。结果:1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感觉神经肽类物质CGRP和交感神经肽类物质NPY都有表达,且其含量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骨折后8周含量达到最高。2骨折愈合不同阶段的大鼠血清感觉神经肽类物质CGRP和交感神经肽类物质NPY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PY的含量比CGRP的含量高。骨折后2-4周,CGRP含量增加较快;骨折后4-8周NPY含量增加较快。结论: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感觉神经肽类物质CGRP和交感神经肽类物质NPY含量先升后降,对不同阶段的骨形成及骨吸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8.
徐国恒 《生物学通报》2007,42(10):62-62
北京市第22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陈珊问:糖尿病病人伤口为什么不容易愈合? 答:损伤修复是生命个体必备的自我防御保护功能,在各种层次和水平均具备损伤修复能力。如在分子水平上,DNA分子的损伤与修复;在亚细胞器水平上线粒体的损伤与修复;以及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损伤与修复。损伤修复的组织学基础是,机体组织的许多类型的细胞都具有再生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9.
软组织损伤创面在合并糖尿病、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常常延迟愈合、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难愈性创面,成为长期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通常采用的皮肤移植疗法,无论自体还是异体皮都受到供体来源少的限制,异体皮和人工合成皮还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生长激素在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为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望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0.
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折延迟愈合是指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内,仍未能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临床症状与体征:4个月的异常活动;骨端在移位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畸形与肌萎缩;负重功能丧失;骨传导音降低。我科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3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30例患者中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40天骨痂形成的20例,50天骨痂形成的10例。治疗方法1将患肢固定在不负重石膏管形内,安置线圈时须用X线准确定位,使两线圈中心与骨延迟愈合部位对准,并彼此相对平行。2两线圈固定后,将线圈插入仪器前面板输出插座中,开启电源开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