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07月至2012年07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年龄≥80岁,因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有69例高龄CTO患者,平均年龄为82.17±2.70岁,男性57例(82.6%)。14例患者同时存在2支CTO病变血管,21例患者闭塞近端钙化,24例患者闭塞近端迂曲,5例患者为原支架内闭塞。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51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73.91%。有7例患者发生冠脉穿孔,其中1例出现心脏压塞并院内死亡。结论:即使通过适当选择患者,80岁以上高龄患者PCI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以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在有经验的心导管中心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43.
在性腺、肾上腺及胎盘组织中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代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脑功能的调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发现脑组织自身能从头合成几乎全部的类固醇激素,意味着脑源性的和外周源性的类固醇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共同调控着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如在学习和记忆、突触的传递功能、神经保护、神经退行性病变(尤其Alzheimer’s病)、情绪、应激以及月经相关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应用钛夹预防高频电切除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方法:对72例77枚胃肠道隆起性病变行高频电切除后应用钛夹钳夹残蒂或创面,观察术后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0天,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应用钛夹能有效预防高频电切除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应用自制加长圈套器和CO2激光切除大的咽喉部突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支撑喉镜下应用自制加长圈套器和CO2激光切除22例大的咽喉部突起性病变.结果:22例均1次手术成功,呼吸困难术后立即缓解,咽喉功能和结构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2年,仅1例幼儿喉乳头状瘤8个月复发.结论:本法通过咽喉内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切除范围小,准确性高,局部止血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相对传统手术方法和单纯激光手术存在很大优势,具有广阔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在诊断及治疗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然后行针对性治疗.结果: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54例患者,其中直肠25例,结肠22例,盲肠7例.根据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对其中44例黏膜隆起性病变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内镜下治疗,其中除结肠、盲肠囊肿及气囊肿5例外,余均送检病理,结肠、盲肠脂肪瘤6例,直肠类癌5例,大肠息肉28例,其中幼年性息肉2例,腺瘤18例,增生性息肉4例,炎性息肉4例;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其中3例直径小于1 cm的患者要求观察随访,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肠巨大黏膜隆起病变小探头超声内镜来源显示不清,改为环形扫描超声内镜确定来源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均证明确实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例直肠淋巴瘤行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内镜后病理及手术后病理均得到证实;还有2例肠腔外压迫,2例手术后改变.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胃癌恶液质患者血浆内毒素(LPS)水平、血浆D-乳酸(D-LAC)水平、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初步探讨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胃癌恶液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恶液质患者3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胃癌非恶液质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80例,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法定量测定外周血LPS水平,改良分光光度法测定外周血D-LAC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并记录各组身高、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胃癌恶液质组血浆LPS水平、D-LAC水平、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胃癌非恶液质组[LPS:(0.33±0.09)EU/m Lvs(0.17±0.03)EU/m L,P0.05;D-LAC:(1.82±0.10)mg/L vs(1.47±0.07)mg/L,P0.05;DAO:(4.38±0.65)μg/Lvs(2.71±0.52)μg/L,P0.05;TNF-α:(0.51±0.13)μg/L vs(0.30±0.16)μg/L,P0.05];对照组血浆LPS水平、D-LAC水平、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非恶液质组[LPS:(0.07±0.03)EU/m L vs(0.17±0.03)EU/m L,P0.05;D-LAC:(0.81±0.74)mg/L vs(1.47±0.07)mg/L,P0.05;DAO:(1.84±0.15)μg/L vs(2.71±0.52)μg/L,P0.05;TNF-α:(0.11±0.12)μg/L vs(0.30±0.16)μg/L,P0.05]。胃癌恶液质组(r=0.94,P0.01)、非恶液质组(r=0.93,P0.01)及对照组(r=0.91,P0.01)血浆LPS水平均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胃癌恶液质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可发生内毒素易位,其血浆LPS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8.
在18℃和2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给予草鱼10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口恶)唑(SMZ),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18℃条件下,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p均显著长于28℃(P<0.01),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28℃下的值(P<0.01);腹腔注射给药时,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1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水温2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在水温18℃左右,口服或注射100mg/kg剂量的SMZ,以每天给药两次,3d一个疗程为宜;在水温28℃左右,以每天给药3-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神经再生(Neurogenesis)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经过迁移、增殖,最终分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细胞的过程。以往人们认为,神经再生只存在于胚胎期或外周神经系统,近几年发现,在成年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神经再生,研究发现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是神经再生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产生新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通过RMS通路运输至嗅球进而对嗅觉损伤部分进行修复。本文主要从成年神经再生的发展、神经再生与疾病的关系、神经再生的过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恶疫霉致病力和对甲霜灵敏感性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系统》2001,20(3):337-341
以分离自黑龙江腐烂苹果的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er野生型菌株Ap14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在苹果上所致病斑半径分别为22.4-24.1mm和21.8-23.4mm,与亲本所致病斑半径22.5mm无显著差异;而其20个自交后个体所致病斑半径为21.4-25.8mm,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其中2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亲本,其余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后代可稳定遗传,而在自交有性后代发生分离,同时在含甲霜灵0.05μg/ml的LBA平板上测定了恶疫霉菌丝生长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和有性后代的遗传。结果是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单孢后代无显著变异,而在50个自交有性后代中,上述浓度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布范围为67.3-97.1%,与亲本78.3%有极显著差异。其中3株高于亲本,3株低于亲本,44株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样在无性后代稳定遗传而在有性后代发生变异,上述结果提示,供试恶恶疫霉菌株中上述性状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