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年龄和性别是AD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前和临床症状相继出现,而焦虑是AD发展过程中典型的早期症状之一。此外,AD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然而,尽管在AD患者发病中观察到了这些差异,但仍然缺少对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APP London突变(Val717Ile) AD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该突变是APP中最早描述的突变之一,与AD的早期发病有关。为了探究APP V717I小鼠在AD进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文利用旷场试验、跳台试验、Morris水迷宫等动物行为试验对非认知症状和认知症状进行了评价。结果 本研究发现,雌性转基因小鼠在6月龄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而雄性转基因小鼠仅在10月龄时表现出焦虑。在6月龄时,雄性和雌性转基因小鼠都没有表现出认知缺陷;但是,在10月龄时,两种性别都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APP V717I Tg小鼠在记忆障碍发生前表现出焦虑样活动;在AD发展过程中,APP V717I转基因小鼠在年龄和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为AD发病过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提供了有利...  相似文献   
82.
衰老会导致视觉功能的退化,但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通过改良Golgi-Cox染色法,测定了青年雄性、青年雌性及老年雄性与老年雌性4组共20只大鼠视皮层的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以研究年龄与性别对视皮层树突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青年雄性大鼠视皮层顶树突、基树突、树突总长度均明显高于青年雌性大鼠,但这种性别差异在老年雌雄组之间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在雄性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相关性树突长度减少而在雌性组之间并不存在。青年雄性组的树突棘密度要明显高于青年雌性组,尽管衰老导致了青年雄、雌性组的树突棘密度均明显降低,但老年雄、雌性组的树突棘密度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雄性组的年龄相关性树突密度降低程度要远大于雌性组。由此可见衰老确实能导致视皮层树突形态的退化,这可能是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潜在神经机制,但这种退化可能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3.
84.
2012 年7 月到2013 年4 月,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群进行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对该群全部0-3 岁30 只个体(雄性12 只、雌性18 只) 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玩耍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且玩耍频次与年龄段呈明显负相关;0-3 岁的滇金丝猴倾向于选择相同年龄段的个体作为玩耍伙伴;0-1 岁的个体更喜欢追逐(67.5%) 的玩耍行为,1-2 岁内的个体主要采取抓打(26.6% )、撕咬(25.3% )、追逐(40.5% )的玩耍行为;2 -3 岁的个体各种玩耍行为的频次有明显差异。0-3 岁的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的玩耍频次更高。研究结果表明,0-3 岁滇金丝猴的社会玩耍行为符合年龄阶段假说、性别差异假说和运动技能训练假说。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昆虫免疫诱导后的响应模式是揭示昆虫免疫适应性变异、免疫权衡和免疫致敏现象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水椰八角铁甲 Octodonta nipae (Maulik)免疫诱导的动态响应变化及其在性别间的差异。【方法】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提取物脂多糖(LPS)注射到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体腔内,诱导其免疫系统响应,测定了两个重要免疫参数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和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抑菌活性在免疫诱导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LPS(2.5 mg/mL×138 nL)诱导可以使水椰八角铁甲PO活性和AMPs的抑菌活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雌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分别在诱导后4-10 h和12-48 h,雄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分别在诱导后0.1-10 h和4-48 h)显著高于空白对照;AMPs抑菌活性的提升时间迟于PO活性。但持续时间长于PO活性。免疫诱导前,成虫的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均是雌性显著高于雄虫;同样在免疫诱导后,成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的最高水平也是雌性显著大于雄虫,但活性提升的时间是雄性早于雌虫。【结论】LPS能够显著诱导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的免疫响应,而且雌成虫的免疫响应明显高于雄性。通过对水椰八角铁甲免疫物质动态变化的认识,为水椰八角铁甲入侵到新生境后免疫相关适应性变异及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豚鹿Axis porci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理解其基因表达上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16个豚鹿血液样本进行了测序和从头组装,一共得到615 548条unigenes,Contig N50为803 bp。将组装的转录本进行同源序列比对注释,发现豚鹿血液在信号转导、抗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等通路上表达的基因最丰富。通过比较雌雄豚鹿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鉴定了1 781个在雄性中显著上调和14个显著下调的性别差异表达基因,雄性的高表达DEGs远多于雌性,且主要富集在精子形成、睾丸功能和自身免疫相关通路,暗示雌雄豚鹿在生殖发育和自身免疫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可能与鹿角生长相关的基因(Rela、ADAMTS2、OLIG1、Snai1、PTH1R、TGFBI、MMP9)均在雄性豚鹿中显著高表达。本研究为丰富豚鹿转录表达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深入挖掘豚鹿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以及鹿角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7.
兴隆山圈养马麝的行为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舍面积和环境丰富性等圈养环境特征对马麝行为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性活跃度和幼年经历等个体特征对其行为多样性格局的效应。结果表明:圈养设施的物理特征可影响马麝的行为多样性,圈养面积较大、环境丰富性较高的圈舍内的马麝行为多样性有相对较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34);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明显低于雄麝(P=0.019);个体年龄(亦直接反映圈养时间)对雌麝行为多样性的降低效应极显著(P:0.001),但对雄麝没有影响(P=0.548)。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没有月间差异(雌:P=0.10;雄:P=0.109),可能与圈养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因子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有关。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格局同其性活跃度相关。繁殖失败的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有比繁殖成功的雌麝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6)。幼年受到的哺育方式差异对野外捕获和麝场自繁的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雌:P=0.173;雄:P=0.306)。  相似文献   
88.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x of 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In the present study, DNA samples were extracted individually from 10 male and 10 female plants. After a total of 1 040 decamer primers had been tested, an approximate 500-bp male-specific DNA fragment was generated with the S 1443 primer. It is feasible to identify sex at the early stages of plant lif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breeding programs of this dioecious species. In addition, we have obtained a proper RAPD protocol that is useful for other species of rattan.  相似文献   
89.
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参与调节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稳态。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可能是脑性分化的关键介质。该文总结了小胶质细胞在发育、免疫应答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性别特征,为研究脑性分化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性别差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琼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2013,48(5):759-768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