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Steenis)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薯的茎、叶、叶柄中,粘液细胞单个散生分布于茎的髓及皮层组织中;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都可见粘液细胞,且海绵组织中的数量明显多于栅栏组织中的;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不多,主要分布在维管束四周的皮层组织中。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出现于第六叶原基,且其发育与茎、叶器官的组织分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异位保护,作物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作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方法被提出,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知之甚少。文章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6个县、124乡(镇)、237个行政村中的306个村寨(村小组),针对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和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已有44.8%的村寨稻地方品种丢失,77.5%的村寨麦地方品种丢失,37.3%的村寨玉米地方品种丢失。共调查采集到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901个,其中稻、麦和玉米分别为371、119和411个。每个村寨均有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平均为2.9个),平均每100户农户、1 000人和100 Ha耕地面积分别有3.3个、8.0个和5.2个地方品种。其中,尤以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委会老缅小组有18个地方品种(包括10个稻和8个玉米),元阳县新街镇土戈寨村委会箐口村有14个稻地方品种最为突出,实属少见。同时,各民族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16~120个,其中,稻在各民族中的分布变幅最大,为1~72个,主要分布于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民族地区;麦变幅次之,为0~47个,主要分布于滇西、滇西北高海拔、温凉民族地区,且在傣族、基诺族和阿昌族等3个民族中已丢失;玉米变幅最小,为4~40个,最均匀。总之,各民族农家保护地方品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满足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活需求,以及由于缺乏适宜当地特殊生境的新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地区是开展农家保护研究的理想基地,建议在该区域选择一定村寨建立地方品种农家保护示范区,同时加强对当前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的高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及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研究。方法:利用3种培养法对马铃薯品种甘农薯2号和Favorita进行了试管薯的诱导,并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用固体培养、固液培养和液体培养法诱导的甘农薯2号试管薯单瓶平均结薯数分别为4.6、4.4和6.5个,块茎平均直径分别为6.2、5.8和7.7ram;而Favorita单瓶平均结薯数为5.4、5.8和7.4个,平均直径分别达6.2、5.9和7.3mm。用浓度为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侵染8min,共培养2d能够获得较高的转化频率。结论:液体培养法诱导试管薯的效果最好,建立的高频率遗传转化体系使甘农薯2号和Favorita的转化频率分别可达42.6%和36.8%。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一家赫赫有名的跨国企业与一家规模不大的本土企业的合作,这不能不牵动《生物技术世界》的神经,为什么双方能走到一起,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什么?这是记者非常感兴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七种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物防治资源,由于这类菌的分类鉴定工作起步晚,存在分类混乱和不系统的现象,在本土资源十分丰富的我国尤为突出.本文对本实验室分离的7个共生菌菌株进行了分类描述,建立了以生理形态,生化特征为分类基础,结合16 SrDNA序列分析的有效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Cry3A毒素和氯菊酯杀虫剂经口注射处理的马铃薯甲虫的前肠、中肠和腿节样本的神经肌肉自发动作电位发射进行了记录。两种化合物均可呈现很典型的神经电生理症状:在初期阶段,它们均引起连放动作电位的发放程度大幅增加,而发放间隔期延长,且随着中毒加深而拉长。氯菊酯可在腿节样本引起典型高频爆排,表现出间隔非常短的静息期特征,但Cry3A毒素只在肠道样本中表现上述特征。而且Cry3A毒素可使处理甲虫的呕吐物大幅增加,而取食减少。这些结果显示处理虫的肠道神经肌肉系统较腿部神经肌肉系统对Cry3A毒素更敏感,Cry3A毒素最初的神经毒性或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肠道活动的紊乱是其昆虫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PP333对温室中马铃薯脱毒种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理解入侵生物的繁殖策略是阐明生物入侵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入侵植物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繁殖特征, 如以两性花为主的性系统、自动自交为主的繁育系统或不依赖传粉媒介的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繁殖以及高生殖投资的资源配置策略等。成功入侵的外来植物通过影响本土的传粉者, 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影响本土植物的有性繁殖, 甚至促使某些本土植物在繁殖对策和表型性状上发生快速转变。目前, 入侵植物繁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多侧重于入侵种的快速演化, 而有关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协同适应研究还较为缺乏。探讨本土植物在外来种入侵压力下的繁殖对策和响应机制, 将丰富人们对物种间竞争、共存及群落构建等机制的深入了解。从繁殖和适应的角度探求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将有助于解析生物入侵的机制及人类干扰下的物种演化规律, 也为预测和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和本地近缘种蟛蜞菊为对象,通过温室模拟3种水位波动模式(水位无波动,水位波动模式分别为15 cm-0 cm-15 cm和0 cm-15 cm-0 cm)交叉5种定植模式(试验容器内分别为入侵种单株、本土种单株、入侵种6株、本土种6株以及2物种各3株混种)的试验,研究水位波动对入侵植物和本地近缘种生长繁殖性状及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位波动显著降低了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的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根生物量、茎长、节点数、叶片数及叶面积,对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种内及种间竞争系数的影响均显著.水位波动改变了南美蟛蜞菊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说明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对水位波动更为敏感,对环境改变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基因工程作为改造马铃薯性状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优化马铃薯组织培养体系及外源基因转化条件是进行马铃薯转基因工作的基础。以三种熟性不同的马铃薯栽培品种(东农303、早大白、大西洋)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实验,对茎段和试管薯的分化体系进行筛选、优化,建立不同品种茎段的愈伤再生体系及试管薯直接分化再生体系。将以LYCB为目的基因,以NPTII为筛选标记的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分别对三种材料试管苗的茎段及试管薯进行转基因操作,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以建立适合于不同品种马铃薯茎段及试管薯的遗传转化体系。以研究中得到的最佳离体再生体系及最优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利用PCR方法,进行阳性植株检测并统计。研究发现,在东农303、早大白、大西洋三种品种中,经由茎段愈伤组织转化,获得的阳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36%、35%、28%;经由试管薯直接分化,获得的阳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43%、45%、17%。在后期转基因操作中,东农303/早大白转化时可采用试管薯作为试验组织,大西洋则适合用茎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