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7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5754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570篇
  2022年   493篇
  2021年   532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801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莫永胜  李仕琼   《广西植物》1992,12(2):182-189
本文扼要回顾和评述了雄性生殖单位的发现、意义和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2.
43.
对山西省朔县省虹鳟试验场1987年8月在亲鱼中爆发的一次流行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和详细的生理生化测定,确定点状气单胞菌为其病原菌。并对该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其溶血活性、酪蛋白酶活性、对鱼致死性以及对其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观察,初步确定了胞外产物与该菌侵袭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植物附生微生物与叶部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单卫星 《生态学杂志》1992,11(1):48-53,74
人们早已发现绿色植物叶面(phylloplane)栖居有大量微生物。在一百多年前微生物学家就从植物叶面分离到许多真菌和细菌。1910年Potter首先证实,叶面附生微生物在干扰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至本世纪上半叶,叶面微生物仍为人们所忽视。相反,在这期间土壤微生物得到很大发展,在土传植物病原菌生物防治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后来的植物叶部病害生物防  相似文献   
45.
AS.CPU4复合酶的性质,酶系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6.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林型下土壤(A+6层和A_1层)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在森林土壤氮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下土壤具有不同的固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速率,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已经证明,固氮作用主要存在于森林土壤的A_1层,反硝化作用主要存在于A_0层。森林土壤存在2种硝化作用过程,即由自养微生物所引起的自养硝化作用过程和异养微生物所引起的异养硝化作用过程。它的存在与林型有关,某些森林土壤中这2种硝化作用过程都存在,如针阔混交林下的A_0层和A_1层。有些林型下土壤,则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如针叶林的A_0层。  相似文献   
47.
利用表面活性剂及还原剂处理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细胞,在培养液pH7—11范围内,可使C.utilis产生的尿酸酶快速地释放到胞外。当Triton X-100及巯基乙醇浓度为0.1%,培养液pH为8时,获得的最高酶活性为4.78u/g湿菌体,最适pH值为8—9,处理时间为4小时。利用该方法获得的最高酶活性高于一般常规处理方法,即超声波法及透析法,它们的酶活性分别为1.9u/g湿菌体及0.76u/g湿菌体。  相似文献   
48.
水生丝孢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49.
电离辐射引起胃排空延迟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800rad照射后胃肠肌电的变化及切斷内脏神经与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官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电离辐射引起胃排空延迟的机理。结果是:800rad照后大鼠胃肠肌电的峰波平均振幅胃幽部窦部照后1小时至第4天明显降低(P<0.05);幽门括约肌政变不大;十二指肠球部照后第3~7天明显下降(P<0.01)。切断内脏神经后照射大鼠胃肠肌电的峰波平均振幅胃幽门窦部变化不大,幽门括约肌照后1小时至第5天明显升高(P<0.05),十二指肠球部照后第3~7天明显下降(P<0.05)。800rad照后第4天大鼠胃对电刺激迷走神经的反应性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照后胃排空延迟的原因不仅与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有关,而且与射线损伤了平滑肌,使其兴奋性暂时的功能性降低有关。此外照后由于十二指肠球部运动的变化而使内感受器对胃运动的调节发生紊乱也是值得重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流行性感冒病毒重组株京生75-29R2 T1(H3N2)及冷适应株31-广(H3N2)的RNA及多肽。重组株京生75-29R2 T1的HA及M基因系来自流行病毒亲本株/甲/北京/29/75(H3N2),而P_2、NA、NP及NS基因则来自温度敏感母株福R3(H2N2)。流行病毒株甲/穗/03/68(H3N2)在低温条件下经鸡胚尿囊腔传递24代而获得的冷适应疫苗毒株31-广(H3N2)其基因型与野毒株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