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3篇
  免费   1724篇
  国内免费   4579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55篇
  2022年   509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601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511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641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846篇
  2012年   1084篇
  2011年   1281篇
  2010年   986篇
  2009年   1144篇
  2008年   1352篇
  2007年   1026篇
  2006年   920篇
  2005年   937篇
  2004年   879篇
  2003年   789篇
  2002年   832篇
  2001年   789篇
  2000年   672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458篇
  1997年   391篇
  1996年   452篇
  1995年   420篇
  1994年   405篇
  1993年   330篇
  1992年   327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76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128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作为一种常用的DNA聚合酶,因其独特的特点:能引发链置换反应、高保真、耐高温等,而成为一种重要的DNA多重置换扩增酶。目的:为减少成本,设计一种高产,方便且扩增活性高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表达体系;探究该酶应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条件。方法:采用p TWIN1质粒作为载体克隆表达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应用几丁质亲和层析柱纯化该酶,使用该酶对人类基因组DNA进行不同温度下扩增,探究其最适反应温度,并据此对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由此得到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能运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扩增效率可达200倍,并能应用于a CGH芯片。结论:扩增得到保真性高,覆盖基因组范围大的DNA扩增产物。该应用与a CGH结合,使得对少量的癌症石蜡包埋组织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进行其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2.
以4个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inn.)品种‘鄂豇豆6号’、‘鄂豇豆2号’、‘鄂豇豆7号’和‘美国地豆’为材料,在现蕾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分裂素(CTK),于喷施后第7、14、28、42 d测定脱落花荚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活性,并统计花荚脱落率和豇豆产量,研究CTK在豇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花荚脱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CTK后,豇豆各品种的花荚脱落率均小于对照,豇豆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极显著(P0.01);喷施CTK后第14、28、42 d豇豆各品种脱落花荚的PG活性显著降低(P0.05);喷施CTK后第7 d各处理组脱落花荚的PG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喷施CTK后第7 d和第42 d豇豆各品种脱落花荚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喷施CTK后第14 d和第28 d各处理组脱落花荚的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研究结果表明喷施CTK可调节脱落花荚的PG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从而降低花荚脱落率,实现对豇豆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3.
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生物活性多样性以及化学结构的丰富性是新药研发的源泉和动力。利用纯化学方法合成天然产物在技术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困难,加上许多天然产物的原始产生菌具有培养条件苛刻、产量低下等缺点,而且大量基因簇在原始菌株中是沉默的,这使得利用合成生物学思想来指导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免疫抑制剂等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来源的放线菌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链霉菌基因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资源。这意味着开发链霉菌底盘细胞作为异源表达宿主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综述从底盘细胞开发的意义入手,重点阐述链霉菌底盘细胞构建的策略及现状,随后通过实例阐述了各种底盘链霉菌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荧光蛋白标签对马疱疹病毒I型(Equine herpes virus type 1,EHV-1)gD囊膜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方法】以EHV-1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扩增gD全基因,分别克隆至pAcGFP1-C1和p Ds Red2-N1质粒,构建p Ac-GFP-gD(GFP-gD)和p Ds-gD-Red(gD-Red)重组质粒;将GFP基因插入gD基因信号肽序列之后并克隆至PVAX-1质粒,构建PVAX-S-GFP-gD’(S-GFP-gD’)重组质粒;将Flag标签序列与gD囊膜蛋白N端序列融合后并克隆至p VAX-1表达载体,构建p VAX-Flag-gD(Flag-gD)重组质粒。将4种不同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同融合蛋白gD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4种不同的融合蛋白gD真核表达载体;在BHK-21细胞单独表达时,不同融合蛋白gD绝大部分都定位于高尔基体,极少量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不同插入位点的荧光蛋白标签对gD囊膜蛋白亚细胞定位无明显影响,这对今后研究其它蛋白亚细胞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996.
王丽敏  杨纯  郭俐 《动物学杂志》2016,51(4):614-622
为揭示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浸银法对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进行了观察。除舌外,消化管的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管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管壁厚度和黏膜皱襞数量。各段管壁厚度以胃幽门部最厚,达(221.03±5.94)μm,而十二指肠最薄,仅(63.59±1.17)μm。各段黏膜皱襞的形态和数量明显不同,空肠多达17~20个,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分别为15~17个和11~13个。此外,消化管各部分肌层的相对厚度及腺体的分布也存在差异。肝组织无典型的肝小叶分化,胰腺中胰岛不发达。在秦岭滑蜥的消化管中,锥形、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嗜银细胞广泛分布于固有膜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胃体部的密度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结构与大多数爬行类相比,无明显差异。消化管中嗜银细胞分布、形态和密度可能与其在该物种中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Modeled microgravity,MMG)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87形态、生长增殖、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U87细胞,传代培养3代后分为两组,正常重力组(Normal gravity,NG组)及模拟微重力干预组(Modeled microgravity,MMG组),相应条件下培养24 h,48 h和72 h。倒置显微镜观察U87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计数法及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模拟微重力干预和干预后U87细胞生长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培养时间后胶质瘤细胞U87 MMP-2、MMP-9及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72 h后,U87细胞轮廓不规则,边缘圆钝,触角变少;模拟微重力条件下,U87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并且经模拟微重力干预48 h和72 h后的胶质瘤细胞经传代再培养,其增殖率也明显低于正常重力组;同时,U87细胞MMP-2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模拟微重力处理时间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而GFAP蛋白表达水平则呈时间依赖性升高。结论:模拟微重力影响U87细胞的形态、生长及表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新生儿及成人指皮组织CD11c阳性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方法:取7例尸检新生儿及5例成人无名指指皮组织样本,CD11c标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指皮组织中,CD11c阳性细胞和阳性突起呈棕褐色,胞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突起长短粗细不等,可相互连接。阳性细胞呈散在或灶带状分布,灶带状分布常见于表皮乳头周围、血管神经分叉周围,血管外膜、环层小体被囊结缔组织内可见散在的CD11c阳性细胞。新生儿组CD11c阳性细胞的表达率为(31.0±9.4)%,高于成人组(6.0±2.7)%(P0.01)。结论:CD11c分子可能也是人指皮组织细胞分化过程中的阶段性标志物,其表达量的降低与年龄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人腭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NACC)经顺铂(DDP)短期诱导后耐药性产生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恒定浓度DDP反复间歇诱导法诱导NACC细胞,获得耐药细胞NACC/DDP3,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存活蛋白(Survivin)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mRNA表达;裸鼠右侧腋部皮下接种NACC及NACC/DDP3细胞,成瘤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DDP 2 mg·kg~(-1)组,比较2 mg·kg~(-1) DDP对两组荷瘤裸鼠的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果:诱导后的NACC/DDP3对DDP耐药性增强,耐药指数为1.44;在NACC/DDP3细胞中,Survivin及ERCC1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亲本细胞的2.02(P0.01)和1.59(P0.05)倍;2 mg·kg~(-1) DDP对NACC组抑瘤率为(31.64±1.15)%,对NACC/DDP3组抑瘤率为(16.66±0.7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观察两组瘤体标本均符合腺样囊性癌实体型组织学表现。结论:NACC细胞经DDP短期诱导即产生一定耐药性,NACC/DDP3细胞中Survivin及ERCC1的mRNA表达上调,提示Survivin及ERCC1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细胞对DDP的耐药。相同剂量DDP对NACC/DDP3所建立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显著低于NACC组,提示NACC/DDP3接种到裸鼠体内仍具有耐药性,这将为体内研究耐药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GT1-7细胞中对miR-29a基因进行基因编辑,用于构建miR-29a基因敲除GT1-7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构建Cas9稳转的GT1-7细胞株并转染sgRNA质粒用于在靶向miR-29a基因区域引发突变。然后构建EGFP与sgRNA共表达质粒并转染Cas9稳转GT1-7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富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阳性细胞和分选阳性单克隆细胞。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对富集细胞和单克隆细胞进行miR-29a表达量检测。结果:T7E1检测结果显示CRISPR-Cas9系统有效地在miR-29a基因区域引发了突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富集后阳性细胞miR-29a的表达量整体下降了50%左右(P0.05)。此外,通过流式筛选获得了一个纯合miR-29a基因敲除细胞克隆,与对照组相比,其miR-29a的表达量下降了75%左右(P0.05)。结论:本文建立了一种有效编辑GT1-7细胞基因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构建了miR-29a稳定敲除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