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4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176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许多旧石器考古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周边质量欠佳的脉石英、石英岩和一般燧石等,而相关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目前已开展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石料开发策略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石料类型组成、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三个方面,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研究玉米应对不同滴灌模式的响应机制,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和2021年,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试验,设置L1(垄上滴灌,300 mm)、L2(垄上滴灌,400 mm)、L3(垄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量子密度超过400μmol·m-2·s-1时,相同光量子密度下Q2、Q3与L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与Q3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当CO2浓度超过200μmol·mol-1时,相同CO2浓度条件下L1、Q1和L2处理的Pn显著低于L3、Q2和Q3处理;L3、Q2和Q3处理的CO  相似文献   
83.
蚯蚓(地龙)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类中药资源,在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为大量获取野生蚯蚓,高效获取蚯蚓的方式“电击”法应运而生,但过度攫取可能会威胁蚯蚓的野外生存。为了解“电击”蚯蚓存在的潜在威胁和影响,本文利用1998年2月至2022年7月的地龙市场价格数据及2004-2021年的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数据,分析了地龙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其与供应、需求间的关系,并通过贝叶斯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探究了“电击”蚯蚓对供应量和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8年以来,地龙价格整体呈上升态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截至2022年产新季地龙干重价格涨至175元/kg;(2)地龙市场价值逐年增加,目前价格偏离价值,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3)2013年“电击”法推广后,与未进行“电击法”推广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在控制需求的情况下,地龙供应量显著增加,市场价格显著下降。相较于未进行“电击法”推广的预测结果,供应量的平均值相对增加40%,价格相对下降44%。为加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强烈建议加快建立野生药用动物资源的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野生药用动物资源市场秩序整顿...  相似文献   
8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被证明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Mirocha等 1967),并且是某些真菌的一种性激素(Mirocha等1968)。李季伦等首次报道ZEN与高等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有关(1980)。现已证实ZEN与植物的春化作用(孟繁静等1986)、短日光周期诱导(韩玉珍和孟繁静1990)、以及花器官的发生、分化乃至开花和受精等(阙月美等1990)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SP)患者病原菌分布和临床结局并探讨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比值(UCR)、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UAR)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07例SP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SP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CR、UAR水平对SP患者临床结局的评估价值。结果:107例SP患者痰液标本中培养出1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61.48%),革兰阳性菌39株(31.97%),真菌8株(6.56%)。107例SP患者院内死亡率为40.19%(43/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肺外并发症≥2个和UCR、UAR升高为SP患者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氧合指数增加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UCR、UAR联合评估SP患者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结论:SP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UCR、UAR升高为SP患者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SP患者临床结局的辅助评估指标,且二者联合评估SP患者临床结局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PAR)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9例ARDS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0 mmHg<PaO2/FiO2≤300 mmHg,38例)、中度组(100 mmHg<PaO2/FiO2≤200 mmHg,42例)、重度组(≤100 mmHg,29例)。检测所有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内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69例)、死亡组(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患者入院后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评估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死亡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高SOFA评分、高PAR及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升高是 ARDS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三项指标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75、0.727、0.776。结论: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增高与病情加重以及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在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脓毒症关键通路及诊断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6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另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两组中12名脓毒症患者和8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利用非数据依赖模式(DIA)进行血清蛋白数据采集,将数据上传至iDEP在线平台分析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基因本体富集分析(GO)、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进而筛选出脓毒症关键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脓毒症组、对照组进行关键蛋白表达验证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关键蛋白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690个蛋白,筛选出171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其中39个蛋白显著下调,132个蛋白显著上调。DEPs富集的核心通路为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该条通路中的血清激肽释放酶 1(KLKB1)在脓毒症组的表达水平为(121.80±55.63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0±57.11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1,P=0.000)。根据ELISA结果进行脓毒症诊断ROC曲线分析得出,KLKB1蛋白诊断脓毒症的 AUC(95%CI)为0.759(0.594~0.923)。结论: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为脓毒症免疫途径的重要通路,KLKB1具有较好的脓毒症诊断特性,可能是脓毒症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清磷、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VAP患者。采集所有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进行细菌培养。此外,将其按照预后的不同分为死亡组21例以及存活组39例,比较两组NLR、血清磷及PCT水平。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V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血清磷及PCT预测死亡的效能。结果:60例VAP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检出病原菌共82株,以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共检出革兰阴性菌75.61%、革兰阳性菌21.95%、真菌2.44%。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20.73%,铜绿假单胞菌18.29%,肺炎克雷伯菌17.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41%,大肠埃希菌12.20%,其他革兰阴性菌7.32%,表皮葡萄球菌4.88%,肠球菌属3.66%,真菌2.44%。死亡组NLR及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而血清磷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均和VAP患者死亡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较高、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NLR、PCT水平较高均是VAP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血清磷水平较高是VAP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血清磷及PCT联合预测VAP患者死亡的效能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结论:VAP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NLR、血清磷及PCT均和患者死亡有关,联合检测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TP53、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R-CHOP方案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DLBCL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C)阳性在TP5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TP53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44,P<0.001);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在STAT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STAT3阴性(x2=4.331,P=0.037),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至2022年6月,随访时长8~28个月,71例患者中共53例缓解DLBCL患者,其余18例为R/R DLBCL患者;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存活率均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以患者预后情况(R/R DLBCL=1,缓解DLBCL=0)为因变量,将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P53、STAT3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应对DLBCL患者TP53、STAT3表达情况引起重视;NETs、TP53、STAT3表达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讨丹参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重构、心室功能及肢体导联与胸导联心电图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将其鼠随机模型组、假手术组、硝酸甘油组、丹参注射液组。假手术组大鼠给予只在冠状动脉处穿针,不进行结扎,其余步骤同其余3组,其余3组均进行动物模型构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均腹腔注射氯化钠注射液,硝酸甘油组腹腔注射硝酸甘油,丹参注射液组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对比4组大鼠的肢体导联与胸导联心电图参数,对比4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结果:模型组的Ⅰ、Ⅱ、Ⅲ、aVL、aVF、V1、V2、V5、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较假手术组、硝酸甘油组、丹参注射液组高,硝酸甘油、丹参注射液组以上指标明显较假手术组高,模型组的的左室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较假手术组、硝酸甘油组、丹参注射液组低,硝酸甘油、丹参注射液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较假手术组低。模型组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截面直径明显较假手术组、硝酸甘油组、丹参注射液组高,硝酸甘油、丹参注射液组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截面直径、梗死面积明显较假手术组高(P<0.05),硝酸甘油组与丹参注射液组以上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丹参素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重构、左心室功能及肢体导联与胸导联心电图参数,可能与其可降低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