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用2.5%敌杀死防治烟草粉螟老熟幼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念昭  熊莉 《昆虫知识》1998,35(3):159-159
烟草粉螟Ephestiaelulella(Htibner),又名烟草粉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往由于长期单一地使用敌敌畏防治,致使该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减退。为解决卷烟生产的急需,我们在观察该虫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于1993年7月起,用2.5%敌杀死在贵阳卷烟厂对烟草粉螟老熟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l材料与方法烟草粉螟幼虫是从烟包内爬出来的老熟幼虫。2.5%敌杀死药剂由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生产。其方法:(l)将老熟供试幼虫分别放入培养皿(15X150)内,每组培养皿放幼虫10头,共设15组。设对照组,幼虫10头。然后将2.5%敌杀死分别稀…  相似文献   
72.
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以蛹滞育越冬,秋季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滞育的主导因素[1]。对棉铃虫及其近缘种美洲棉铃虫H.zea(Boddie)、澳洲棉铃虫H.punctigera(Harbwick)、烟芽夜娥Heliothisvirescens(Fabricus)的研究表明,滞育蛹和发育蛹在外部形态、呼吸代谢、抗逆性、内部器官发育、生化成分、激素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不同。由于它们滞育的诱导过程主要发生于幼虫期,故其滞育和非滞育个体的某些生理生态特性差异在幼虫期即有所体现。例如,棉铃虫两类个体的呼吸代谢速率在5龄幼虫期即有所差异,到6龄…  相似文献   
73.
褐飞虱两过线虫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和数量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科线虫的形态结构,目前只有少量报道,大多数种的寄生前期幼虫的结构及数量性状都没有详细的研究.作者在1994-1996年间,对褐飞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s nilaparvata)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的观察和测量表明,两索线虫属与其它索科线虫在属间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同属不同种间的幼虫结构较相似,但数量性状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寄生前期幼虫这两方面的差异可以进行属、种间的鉴别,有别于应用成虫期进行鉴别的常规方法,使鉴定依据更加充分和可靠.研究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对索科线虫的活体、离体培养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4.
研究表明,在福建尤溪,北纬25.8-26.4度,东经117.8-118.6度区域内,从640m-840m的中、高海拔稻区,稻秆潜蝇第二代幼虫化蛹以历期为主,水稻抽穗时幼虫历期天数不到则不会化蛹,而水稻齐穗后未化蛹的幼虫,一部分因无食料被逼外爬不能成蛹,大部分老熟幼虫能缓慢兑变成蛹,但多因化蛹迟,水稻收割前来不及羽化,而不能成为有效虫源。应用生态学方法,推广旱育秧提早播种,统一调整控制单晚抽穗成熟时间,并延时早收割,创造不利第二代幼虫化蛹和蛹羽化的稻田生境,使第三代越冬虫口自然大幅度锐减,是断源治本最经济,安全,有效的生态控害新途径。  相似文献   
75.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35-741
剪枝象属Cyllorhynchites Voss隶属于齿颚象科Rhynchitidae齿颚象亚科Rhynchitinae齿颚象族Rhynchitini,但其属名在国内外使用较为混乱。此外,该属的常见种类栗实剪枝象Cyllorhynchites cumulatus Voss与橡实剪枝象C.ursulus Roelofs等常被误认为隶属于同族的Mecorhis或Mechoris属。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我国多地所采集的标本,本文旨在厘清剪枝象的有效学名,并对栗实剪枝象和橡实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补充,以便提供更准确的鉴别特征。结果如下:(1)剪枝象属拉丁学名为Cyllorhynchites Voss,而非Mecorhis Billberg或Mechoris。栗实剪枝象与橡实剪枝象的中文学名以寄主命名。(2)栗实剪枝象成虫身体蓝黑色,鞘翅上的白色短柔毛稀疏且行纹明显。幼虫体长6.0-9.0 mm,触角感觉器长矛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2对,标记为fs4,fs5;头盖背面无刚毛;上唇及唇基较窄。分布于黄河以南,主要以栗属植物为寄主。在安徽金寨,栗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5月底-6月底,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期和剪枝期在6月-7月上旬。橡实剪枝象成虫身体黑褐色,但足为褐色。鞘翅上的黄色短柔毛较密且行纹不明显。幼虫体长8.0-10.0 mm,触角感觉器长圆锥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fs5;头盖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des5;上唇及唇基较宽。广布中国南北和日本、朝鲜半岛,以栎属和青冈属植物为寄主。在四川都江堰,橡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6月-7月。由于橡子尚未发育,其成虫羽化后需经历较长的营养补充期,产卵期和剪枝期在8月中旬-9月底。本研究澄清了过去关于剪枝象属的分类归属,并对两种常见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深入比较,为生产上准确鉴别这些剪枝象种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77.
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棕榈植物的毁灭性入侵害虫,现已传入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对我国棕榈植物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比较了聚集信息素来源、诱捕器设置高度、颜色和类型对红棕象甲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诱捕器置于地面诱捕效果最好;红色和黑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显著优于白色和黄色诱捕器;诱捕器类型对诱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监测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8.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185份粪便样品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分型,得到59个独特的基因型。文章采用两种方法评估种群数量,即聚集曲线法和分子标记重捕法,估计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为76±8头(95%置信区间内为67–99头)。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4,表明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偏低,与勐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  相似文献   
79.
聚集中国     
《生命世界》2010,(8):7-7
藏族人为何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 为了研究藏族人群对于高海拔低氧地区的适应机制,科学家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三个不同地区共收集了200多份藏族世居样品,  相似文献   
80.
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的黏附及其表面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测定双歧杆菌的黏附能力并对其表面性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Caco-2细胞作为黏附模型体外测定七株菌的黏附能力,同时分析其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通过采用不同酶及化学物质处理双歧杆菌菌体细胞表面初步确定双歧杆菌细胞表面黏附相关化合物的类型,并对双歧杆菌表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高的双歧杆菌菌株,其黏附能力高于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低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此外,受试菌株的黏附能力对蛋白酶和高碘酸钠敏感,利用LiCl对菌体表面蛋白进行提取后,其黏附能力明显下降,SDS-PAGE结果表明LiCl提取物中含有分子量大小不等的多个蛋白。【结论】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细胞的黏附具有菌株特异性,其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质和自动聚集能力相关,此外,推测双歧杆菌表面可能含有能调节其黏附的糖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