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张渊智  盛剑秋  张宏  陈彪  李世荣 《生物磁学》2009,(15):2854-2857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方法:通过随访14个HNPCC家系中222例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与非携带者,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分析种系突变携带者在不同年龄点发生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及两种基因种系突变累积患癌风险的差异。结果: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肿瘤发生率为63.8%(60/94),非突变携带者肿瘤发生率为0.8%(1/128),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为非突变携带者的317.6倍;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各种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在60岁时发生各种HNPCC相关恶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等的平均累积风险度分别为92.4%、81.3%、29.6%,40岁以前发生胃癌的平均风险度较低(6.1%);hMLH1与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各种HNPCC相关恶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等累积风险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为HNPCC家系中患癌高危人群,发生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最常发生恶性肿瘤的部位为胃和结直肠;hMLH1与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各种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
用350Gy剂量的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系保持系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系——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的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系与巨胚813A可纽配成巨胚杂交稻。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索中药消癌平、金龙胶囊联合奥宁治疗老年巨块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位老年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第一例采用消癌平60 ml+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6天,奥宁15-18 μg/h,Civ(连续静脉泵入),16天;第二例在前一例基础上加用金龙胶囊4粒,3次/日,连续口服14天.每次治疗结束休息一周进行AFP、影像学评价和QOL评分.结果:第一例患者治疗2个周期AFP降至162.8 μg/L,肿块7.910.2 cm,增大约18%,QOL评分48分,疗效评价SD,该患者治疗两周期后,自行转其他医院行超声聚焦刀治疗后死亡.第二例患者治疗3周期后,AFP降至1107μg/L,B超示肿瘤缩小至4.514.33 cm,缩小约70%,QOL评分53分,疗效评价PR,目前患者无症状.结论:消癌平、奥宁联合奥宁治疗巨块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85.
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在种类和结构上与以往所报道的蓝细菌有着明显区别。疑似蓝细菌在巨鲕内和围岩中的富集,表明巨鲕灰岩的成因与疑似蓝细菌的活动有关,与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在这一地区发生了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同时,暗示着这一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至少发生了两次海洋环境恶化及动物灭绝事件。疑似蓝细菌的爆发性生长,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海洋含氧条件的改善,进而为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的生物全面复苏、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隋御  李元杰  金彩霞  徐方 《遗传》2010,32(5):467-472
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REV3基因在人类结肠癌细胞(SW480)中的表达, 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REV3表达量的降低情况, 选择低表达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细胞作为实验组细胞。运用细胞生长曲线、MTT、微核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等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进行细胞生长周期、增殖变化情况和遗传信息表达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 REV3低表达的结肠癌实验组细胞在细胞增殖以及细胞的微核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等遗传信息表达均明显低于结肠癌对照组细胞, 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癌的两对照组间(阴性和空白)的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差异, 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 REV3低表达时, 可能对结肠癌细胞(SW480)的生长与增殖产生影响, 并对微核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等遗传不稳定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7.
毛胜勇  苏勇  杨翠凤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1,51(10):1390-1397
【目的】为评价仔猪结肠中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日粮类型、断奶应激及日龄)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集了7、14、21、24和35日龄仔猪结肠内容物,进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各结肠样总DNA的产甲烷菌的PCR产物,同时研究了与甲烷生成相关的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表明,仔猪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浓度随日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但丁酸浓度未有显著性变化(P>0.05);基于Dice模式的UPGMA聚类分析的DGGE指纹图谱结果显示,7-24日龄结肠样的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聚集到一个分支上;而35日龄的结肠样聚集到另一分支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日龄和日粮类型与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关联度较高;序列分析表明,仔猪结肠食糜中甲烷菌群主要以甲烷短杆菌为主,同时存在另一类未知甲烷菌。【结论】本研究表明,甲烷短杆菌是仔猪结肠中的优势产甲烷菌,日龄和日粮类型与仔猪结肠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88.
【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Jakovlev)由以往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对巨膜长蝽基础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对其开展监测预警和农业防治存在困难。开展巨膜长蝽个体生物学研究,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有效监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能为下一步分析巨膜长蝽成灾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文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系统阐明该种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巨膜长蝽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发生2代,5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是两个发生高峰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成虫进入滞育状态,11月下旬以成虫越冬;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2.14±2.3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8.00±3.13)d,雌雄性比为1︰1.9,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每头雌虫抱卵量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10~15粒左右;食性杂,群居危害,喜食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等沙生草本植物的种子。【结论】该虫具有以成虫形态越冬和滞育、迁移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在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动后,能够经历逆境后迅速恢复种群并迁移危害。宁夏中南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极大改变了该地区的荒漠生态环境,促使巨膜长蝽在经过夏季高温滞育恢复种群后无法获得足够野生寄主的情况下,大规模迁入农田系统危害。  相似文献   
8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巨桉凋落叶(0、50、100、150g凋落叶分别与8kg土壤混合)在分解过程中对牧草老芒麦和红三叶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几种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响应。结果显示:(1)两种牧草的草层高和生物量均随土壤中凋落叶剂量增大而减小,草层高受抑制的程度随分解时间延长而先强后弱。(2)凋落叶处理促进了老芒麦的净光合速率(Pn),使其对光和CO2的适应范围增大,表观量子效率(AQY)(50g处理除外)和羧化速率(CE)升高,对红三叶的光适应范围也有促进作用,并在低剂量(50g)下提升其Pn、AQY和CE,但降低其CO2适应范围;两种牧草暗呼吸速率(Rd)或光呼吸速率(Rp)几乎在各凋落叶处理下均高于CK。(3)红三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受到的化感综合效应(平均0.317)小于老芒麦(平均0.380),表现出更强的抗性。(4)凋落叶在分解到20~60d时明显促进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在20~40d时明显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之后促进作用减弱,并与两种受体草层高受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受影响的程度较小。研究认为,巨桉凋落叶分解,通过释放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受体,尽管受体可能通过提高对光和CO2的利用能力来应对化感胁迫,但其呼吸消耗增大,生长始终表现为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0.
以尾巨桉优良无性系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多种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组合的优化,进行胚状体诱导研究;并对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相关生理指标检测以及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揭示尾巨桉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化发生的机理,为建立尾巨桉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胚性愈伤组织在MS+0.1mg/L NAA+0.01mg/L TDZ培养基中诱导得到胚状体,外植体经过0.5mol/L蔗糖处理12h有助于胚性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胚状体最高发生率为16.7%。(2)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者的细胞形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表现出典型的胚性细胞特征,而非胚性细胞比较大,排列疏松,细胞呈不规则形状。(3)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蛋白质含量、SOD、PPO及CAT活性均显著低于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中木质素、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AL和POD活性要高于胚性愈伤组织,二者的反肉桂酸4-单加氧酶基因、淀粉磷酸化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葡萄糖-1-磷酸腺苷酸转移酶基因、葡萄糖六磷酸异构酶基因、分支酸合酶基因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表达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