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山东、福建、广西和海南四省土壤中的四种AM真菌新记录种:1.两型球囊霉Glomus dimorphicum Boyetehko & Tewari;2.多产球囊霉Glomus fecundisporum Schenck & Smith;3亮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fulgida Koske & Walker;4.网纹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reticulata (Koske,Miller & Walker)Walker & Sanders。文中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和生境状况。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泡沫敷料对结肠造瘘患者造瘘口周渗出液炎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结肠造瘘术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常规清洁造瘘口,造瘘口及周围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后安装肛门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平铺一层多爱肤有边辅料,安装肛门袋,两组患者均每日更换肛门袋一次,连续治疗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造瘘口周渗出液炎性物质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皮肤损伤及造瘘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造瘘口渗出液炎性物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造瘘口皮肤完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敷料能够降低结肠造瘘患者造瘘口周炎性物质的分泌,减少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降低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对结肠造瘘口的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3.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亲水性蛋白微孔道,也是肌肉、神经细胞等电活动的物质基础。目前研究通过生物学及离子通道膜片钳等新技术对离子通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逐步发掘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存在的紧密关系。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HD临床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及腹胀,常并发小肠结肠炎、低位肠梗阻等。目前研究尚未完全明确HD的发病机制,本文对HD的发生与结直肠离子通道功能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手术术式治疗涉及桡骨远端的骨肉瘤的手术适应症选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5 年-2014 年我院收治的涉及到桡骨远端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共88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Campanacci分级,主 要手术方法分为以下三种,分别为:A组:微波天线高温原位灭活,自体髂骨,异体骨粒符合骨水泥重建修复术;B:瘤骨切除并腓 骨移植术;C:瘤骨刮除灭活并原位植骨术。结合详实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复发率,腕关节功能(Enneking)等情况给予 分析和评价。结果:A 组复发率为10.87 %,腕关节功能MSTS93 功能评分为26.32± 2.92分。B 组复发率为0,腕关节术后的 MSTS93 功能评分为22.85± 4.16 分。C 组复发率为30.24 %。腕关节术后的MSTS93 功能评分为26.97± 2.84 分。三组相比,A、 B 与C 组在复发率中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 组、C组的术后功能评分明显优于B 组(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A 组中有1 例切口表层感染,B 组中有2 例皮肤感染,均经加强换药后治愈。结论:瘤段切除手术能够有效的降低复发 率,但局部功能恢复较差,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微波灭活手术可以有效的杀灭肿瘤组织并保证良好的功能性,但复发率 相对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mi R196a、mi R146a、mi R27a和mi R200a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差异mi RNA对结肠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CR检测mi R196a、mi R146a、mi R27a和mi R200a在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转染技术高表达和低表达mi R27a后,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结肠癌组mi R27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和大肠炎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mi R27a mimics转染组结肠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和侵袭能力显著增高(P0.05),且mi R27a inhibitors转染组结肠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mi R27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mi R27a能增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36.
用350 Gy剂量的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系保持系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系-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的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系与巨胚813A可组配成巨胚杂交稻。  相似文献   
37.
Rafetusswinhoei是近年来才引起科学和保护界关注的极危物种,关于此物种的分类和命名,长期存在分歧和混淆。简要回顾了对R.swinhoei的科学认识过程,并对古籍进行考证后认为,中国古代所说的“鼋”,本应指此种而非Pdochelyscantorii。鉴于R.swinhoei已有的诸多中文名各自存在一定缺陷.建议采用中文名“黄斑巨鳖”。  相似文献   
38.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连栽代次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林分各组成部分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第1、2、3代7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群落生物量基本相同,分别为102.22、105.11、102.66 t/hm2,其中乔木层林分生物量随着连栽代次呈增加趋势,第1代到第3代林分分别为81.48、88.36、92.28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1.64、12.62、13.18 t/hm2·a,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但在各生长年份,随着代数增加也呈增加趋势.(2)尾巨桉林下植物及枯落物生物量明显下降,第1、2、3代灌木层生物量分别为8.47、6.89、3.09 t/hm2,草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93、1.21、0.35 t/hm2,枯落层生物量分别为10.34、8.64、6.94 t/hm2.(3)连栽尾巨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即林下植物多样性随连栽代次的增加而减少,物种生态优势度增加.(4)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次尾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增加则林地根系生物量和林下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对林分总生物量及其它器官生物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9.
黄秀琴 《蛇志》2010,22(4):398-399
先天性巨结肠在消化道先天性畸形中仅次于肛门直肠畸形,位居第二。我院2005-2010年对33例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行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检测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在大鼠降结肠上皮的表达及分布特征,并探讨GABA与上皮细胞分化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检测GABA、GAD65及GAD67在大鼠降结肠上皮中的表达,并以麦芽凝聚素组织化学染色与免疫荧光结合的双重染色显示GABA和GAD65表达细胞的分布特征。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GAD mRNA的表达。此外,用3H-胸腺嘧啶放射自显影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方法显示降结肠上皮的增殖带。结果RT-PCR显示降结肠粘膜中GAD65及GAD67mRNA均为阳性。GABA及GAD65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降结肠的腔面和隐窝的上1/3上皮细胞的胞浆,而GAD67阳性细胞仅分布腔面,此外,GABA及GAD65阳性染色也见于黏膜固有层。双重染色显示杯状细胞中GABA及GAD65均为阴性3。H-胸腺嘧啶及PCNA标记阳性细胞主要在隐窝的中下段。结论GABA及GAD65分布在大鼠降结肠上皮的成熟带及功能带,GABA系统可能参与上皮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