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岩黄连细胞生长与营养物质消耗的动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熊斌  余龙江 《广西植物》2008,28(6):795-799
岩黄连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对培养液pH值,碳源、氮源和磷酸盐含量,以及细胞生物量和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培养液pH值在培养初期降低,后逐渐升高;碳源在培养过程中逐渐被利用,磷酸盐和氮源在培养中期几乎耗尽,其中磷酸盐的消耗速率最快;悬浮细胞的生长周期为20 d左右,第18天细胞鲜重和干重达最大,而第21天脱氢卡维丁和小檗碱的含量最高,分别为8.22mg/L和4.31mg/L。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碳、氮和磷)的吸收与细胞生长以及生物碱的合成密切相关,营养元素的相对消耗速率为磷>氮>碳,推测氮和磷是影响岩黄连细胞培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2.
记述了采自新疆东北部青河县和奇台县交界处附近"大红山"的新疆岩蜥阿尔泰亚种Laudakia stoliczkanaaltaica(Peters,1971),是在中国的首次记录.该亚种与原记录分布在我国的指名亚种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阿尔泰亚种尾3环1节,仅基部2~3节为4环1节;指名亚种尾部为4环1节.标本收藏在新疆农业大学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3.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4.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河南鲁山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三段上部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微生物岩,包括3种类型核形石和2种类型凝块石,其内发现了大量钙化的蓝细菌化石Girvanella(葛万菌)和Epiphyton(附枝菌)。根据凝块石-核形石—鲕粒的演化关系,可识别出5个微生物岩旋回。凝块石总是位于微生物岩旋回的底部,形成于潮下低能环境中;核形石位于旋回的中部,形成于潮下低-高能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鲕粒灰岩出现在旋回的顶部,发育于持续搅动的潮下高能环境中。水动力条件的逐渐增强是微生物岩类型及其旋回演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6.
岩木瓜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与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岩木瓜Ficus tsiangii Merr. ex Corner的杀虫活性成分及杀虫活性,利用活性跟踪分离技术,通过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及葡聚糖凝胶等手段对岩木瓜茎和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岩木瓜中分离得到4个生物活性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柯依利素及齐墩果酸.利用胃毒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500μg/g糖)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的生物活性,其中蒲公英赛酮处理试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3.33%,表现出较强杀虫活性,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对试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蒲公英赛酮处理家蝇成虫48 h后表现出较强毒力,其LC50值为89.82μg/g糖,略低于对照药剂鱼藤酮毒力(LC50值为67.58μg/g糖).因此,蒲公英赛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濒危植物峨眉黄连的生活史和繁殖特性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峨眉黄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解剖的方法, 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峨眉黄连的生活史、繁殖特性及生态特征, 并寻找致危因子。结果表明: 峨眉黄连从种子萌发至自然死亡, 其生活史可分为4个时期, 寿命长达15年以上。峨眉黄连行有性繁殖, 无侧生无性繁殖枝; 顶生芽是一个混合芽, 由侧生花序和1个定芽组成; 花的各部分均发育正常, 花瓣原基和雄蕊原基同源; 花粉粒直径16–24 μm, 有刺状雕纹。种子腹面有窄翼状突起, 胚后熟, 翌年萌发。海拔1 100–1 700 m的阴湿岩壁是其最适生长环境, 降雨量、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对其生存与分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8.
岩黄连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岩黄连 (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为石山特有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局限分布裸露石山 ,生于石缝、石穴 ,资源稀少且濒于枯竭。通过近四年的引种栽培研究 ,表明其对丘陵区酸性土壤亦有较强的适应性 ,能正常生长发育 ,种子发芽率可达 4 0 %~ 50 % ,药材产量 (干品 ) 90 0~ 12 0 0 kg/hm2 。报道了其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9.
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栗背岩鹨的繁殖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7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栗背岩鹨的繁殖习性作了考察,详细记述了这种鸟的4个巢,并报道了该鸟的声谱及其幼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0.
棕眉山岩鹨的代谢产热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实验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 ,分别测定了环境温度 (Ta)在 5~ 35℃范围内棕眉山岩鹨 (Prunellamontanella)的耗氧量和体温 (Tb) ,由此计算出代谢率 (MR)、热传导率 (C)和代谢预期比与热传导预期比 (F)等值 ,以探讨该种的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 :棕眉山岩鹨在Ta 为 5~ 35℃时 ,Tb 基本维持恒定 (为 4 1 2 5± 0 12℃ ) ,MR的最低值为 4 2 7± 0 0 7mLO2 /(g·h) ;Ta 在 5~ 2 4℃时 ,MR与之负相关 :MR [mLO2 /(g·h) ]=10 39- 0 2 4Ta℃ ;Ta 在 5~ 2 6 5℃时 ,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 ,平均为 0 2 6±0 0 0mLO2 /(g·h·℃ ) ;Ta 在 2 4~ 30℃时 ,F值为 1 0 5 ,表明该种具有较好的体温调节能力。与热带地区鸟类比较 ,棕眉山岩鹨具较高的MR和Tb,稍高的C ,符合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能较好的适应冬寒冷、夏炎热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