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段云  张方信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4):382-384,F0003
为了便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入研究高原环境与机体肠道微环境间的关系,本文就高原环境的特点,肠道微环境的病理学改变,分类,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2.
山西云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云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有野生种子植物926种,隶属于391属、85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83科、387属、92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72科、311属、756种;单子叶植物11科、76属、164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属共275属,占总属数的82.08%.种子植物种的区系成分中,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达566种,占总种数的62.61%,中国特有分布次之,有306种,它们是构成云顶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的主要成分.经与有关山地植物区系和植被组成比较后得出,云顶山自然保护区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密切的联系,与五台山次之,而与中条山具有明显的差异.云顶山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还有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山西乌头、红景天和党参3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监测中国南极冰盖考察预选队员心血管系统随海拔增高的变化,探讨筛查低氧易感队员和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法: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在北京(40 m)、拉萨(3 650 m)、羊八井(4 300 m)对第25次和26次南极冰盖考察预选队员心血管功能进行连续动态性监测。结果:随着海拔的增高,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升高(P0.05),心输出量、心指数、搏出量、搏出指数、加速度指数、速度指数、左心射血时间显著降低(P0.05),预射血期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预选队员的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升高,左心泵血和收缩功能减弱且与Q-TC间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该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美国东部杜克森林76年来植物种类变化、种群动态和森林演替研究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该森林内永久性森林样地的 设置和调查规范,以及最近10年来利用永久样地数据进行树木空间格局和自然干扰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杜克森林永久样地监测规范和数据管 理方法与目前主要的森林监测网络进行了一定的比较,旨在对目前国际上蓬勃开展的长期定位植物多样性监测和空间格局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  相似文献   
105.
中国云南高原鳅属洞穴盲鱼一新种——邱北盲高原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和2006年,在云南省邱北县腻脚村一喀斯特洞穴深处各采到一批盲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记录的新种--邱北盲高原鳅。新种具有的特殊头形及可数性状等特征,与中国已记录的穴居高原鳅均不同,而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的前鳍高原鳅(T.anterodorsalis Cao et Zhu)相近,但新种有下列特征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眼正常;2)背鳍分枝鳍条7vs.8-9;3)尾叉形vs.尾微凹。新种与同水系(南盘江)的大斑高原鳅(T.macromaculata Yang)也较相近,但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有眼;2)无色素vs.有斑;3)尾叉形vs.尾微凹。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来,有1/3左右的旅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除了影响高原旅游之外,加上大部分旅客缺乏高原低氧防护的基本知识,所以有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高原病。因此,在青藏铁路通车即将两周年之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生理组专家吴天一编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8.
山西霍山落叶阔叶林边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山西霍山暖温带森林植被片断化后不同地带不同群落边缘的边缘植被的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D),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边缘效应强度指数(Z)和各层次各物种的重要值(IV),对霍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边缘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1)在群落的各种边缘区,边缘具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作用.(2)距林道边缘10m左右,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一峰值,10m以后指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在距自然空地5~10m处是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地段,随后,随进入林内而逐渐减少并趋于平缓,在人工林的交错区内是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段,随后进入林内逐渐减少。距灌木丛交错区10m以后物种多样性指数出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并趋于平缓.(3)连翘、羊胡子草等植物是群落的优势种,且大多呈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109.
山西省的淡水红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山西省的淡水红藻植物,共计有15种,隶属于6目,7科,9属,即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ureum (Bory) Drew et Ross,暗紫红毛菜Bangia atropurpurea (Roth) Agardh,细弱弯枝藻Compsopogon tenellus Ling et Xie,弯枝藻C.coeruleus (Balbis ex C.Agardh)Momagne,灌木状拟弯枝藻Copsopogonopsis fruticosa (Jao) Seto,异孢奥杜藻Audouinella heterospora Xie et Ling,硬枝奥杜藻A.chalybea (Roth) Bory,矮小奥杜藻A.pygmaea (Ktitzing) Weber-van Bosse,棘刺红索藻Thorea hispida (Thore) Desvaux,鸭形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anatinum Sirodot,胶串珠藻B.gelatinosum (Linnaeus) De Candolle,弧形串珠藻B.arcuatum Kylin,绞扭串珠藻B.intortum Jao,细连珠藻Sirodotia tenuissima (Collins) Skuja ex Flint和胭脂藻Hildenbrandia rivularis (Leibmann)Agardh.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应用更多的Y染色体特异性STR基因座以用于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本文用PCR结合PAGE技术检测128例山西汉族无关男性DYS605等位基因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山西地区汉族男性DYS605基因座观察到22,21,20,19,18共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156;0.1797;0.4531;0.2891;0.0625。等位基因20和19之间的电泳距离在非变性胶上非常接近,要有足够的电泳距离才能区分。测序表明该基因座包括3个串联重复区,其中一个为可变重复区。20例女性DNA未发现扩增产物。Abstract: We study the polymorphism at DYS605 ,a new tetranucleotide Y-STR locus,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of Shanxi to meet the need of more genetic markers in forensic practice and genetic analysis. DNA were extracted from 128 unrelated male venous blood, and amplified using GDB primers. PCR products were detected using non-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ilver staining. Five alleles named 22,21,20,19,18 were observed with frequency of 0.0156;0.1797;0.4531;0.2891;0.0625. PCR products were not found in female DNA. Using a long enough gel for a long electrophoresis time is strongly encouraged because the rung between allele 20 and allele19 is smaller than expected. Allele sequences show that the repetitive units of DYS605 were composed with the variant units and non-variant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