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鄂西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木林子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种子植物种系饱和度大。在2100公顷的面积内有种子植物134科~1 488属、104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本文选取11个较有代表性地区的自然种子植物区系与木林子区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深化对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性质、起源及与邻近区系关系的认识。多区系比较研究中,优势科的确立和其相似性指标是一个指示区系特征异同的重要参数,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优势科与湖北神农架、江西庐山、广东黑石顶和海南尖峰岭区系的相似性指标分别为73.3%、46.7%、33.3%和13.3%,共有优势科下辖的各种系在各区系中具明显的替代现象。在各区系种子植物属的比较中,沿用经典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相似性指标的比较分析,并运用数量分类方法,以11个不同种子植物区系的14个分布区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种子植物区系分为3组。实践证明数量分类方法可客观地反映各区系间的异同,以及起源上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2.
山西朔县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经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朔县(现朔州市朔城区)植物种属相对丰富,具有维管束植物938种,隶属于420属,105科。其植物区系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温带草原性质;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分析表明,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蒙古草原植物区系,其次是黄土高原植物区系。该县植物资源利用应采取的对策是: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加强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53.
报道湖北省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植物3种新记录——芽虎耳草(Saxifraga gemmigera var. gemmigera Engl. ex Diels)、双喙虎耳草(Saxifraga davidii Franch.)和宽叶梅花草(Parnassia dilatata Hand.-Mazz.)。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HIB)、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JIU)和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室(HHB)。  相似文献   
54.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丰富,有137科445属863种;在科级和属级水平上,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大石围天坑群的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以及热带属和温带属之比,均小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其种子植物区系更能反映该地区过去植物组成的"原貌",即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30属67种野生兰科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55.
石蝴蝶属(Petrocosmea Oliv.)植物的现代分布与分化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山地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阿萨姆邦)、缅甸、泰国、越南等也有分布。近年来,中国和中南半岛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分类群和国家级新记录层出不穷,进一步加深了研究人员对中国和中南半岛植物区系以及该属植物在上述区域的多样性的理解。例如,滇黔石蝴蝶[Petrocosmea martinii (H. Léveillé)H. Léveillé]和丝毛石蝴蝶(P. sericea C.Y. Wu ex H. W. Li)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前者分布于贵州、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而后者仅见于云南东南部。该文报道了这两种石蝴蝶属植物的越南国家级分布新记录。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发现,使得越南分布的石蝴蝶属植物种的数量上升到了5 种,这些新记录种的报道或暗示未来在与中国西南山地邻近的地区还将会有更多该属的新分类群或新记录有待发现。该文还同时提供了这两个国家级分布新记录物种的描述、图示、濒危等级现状评价以及目前所有越南已知分布的石蝴蝶属植物的检索表以备检索和核对。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广西横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对横县野生种子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横县有野生种子植物1 269种,隶属于163科658属,以被子植物占优势,而裸子植物则贫乏。在科属种组成上,以大科、区域单型属和少型属为主;生活型组成反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兼备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与邻近地区相比较,横县种子植物区系与广东紫金县相似性较高,区系成分组成则与广东新会区、紫金县相近。因此,横县地区野生种子植物种类丰富,热带性质明显,呈热带至亚热带过渡性质,起源古老,具有一定特有现象,与广东地区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57.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多个蛛毛苣苔属植物的新种。微花蛛毛苣苔于2001年在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首次采集到标本,直到2018年才被发表出来,由于发表时仅基于一号花发育未成熟的标本,所以该物种的诸多形态特征仍不清楚。作者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我国云南东南部发现了微花蛛毛苣苔,并采集到花发育成熟的植株,对其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现对该物种进行补充描述,并提供墨线图和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微花蛛毛苣苔与腺花蛛毛苣苔在光滑无毛而反折的花萼以及被腺毛的花冠等形态上最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微花蛛毛苣苔的叶上面幼时被褐色蛛丝状绵毛,后变近无毛,花序顶生,花冠长9~12 mm,蒴果直,不旋扭,长1.2~2.8 cm。微花蛛毛苣苔在滇东南的发现,说明中国南部喀斯特地区和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58.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59.
该研究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生境类型共选取10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草本植物58科183属27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荨麻科(Urticaceae)为优势科;以凤仙花属(Impatiens)、堇菜属(Viola)、蓼属(Persicaria)和冷水花属(Pilea)为优势属。(2)在分布区类型中,科的热带分布成分最多,这与保护区所处的中亚热带植被环境的特点相吻合,属的温带地理分布比重最大(61.69%),但温带分布属内含种数较少,均以单种属为主,相反热带分布属的种数较多,并且属级在区系性质的分析中和科级相比更为敏感和可靠;由科和属的性质递变来看,热带性与温带性成分相互渗透,有较明显的过渡特征,属级的地理分布反映出保护区草本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分布的性质。(3)各样地中草本植物群落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样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格局不完全一致,但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在样地7的草本植物群落中达到峰值;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变化格局较为一致,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样地8中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0.
小朱兰在广东的首次记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宪锋 《广西植物》2013,(6):798-800
报道了广东省朱兰属1新记录——小朱兰,并论述了它的分类学、区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