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8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52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Tagsk1(TriticumasetiumL.glycogen synthase kinase1)基因的cDNA的碱基序列为基础,设计特异引物由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后,得到来自于基因组的Tagsk1基因。采用基因枪法,利用携带该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pBI121-gsk1转化敏盐小麦H8706-34和中国春的成熟胚愈伤组织,经Kanamycin和0.5%NaCl筛选获得耐盐愈伤组织。这些被转化的愈伤组织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并且能够在含盐培养基上进一步分化出根和芽。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目的是为探索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提供组织学和形态学依据。本研究于2003年和2004年的6月初到8月末取3只、9月中旬到10月初取4只,共计7只健康经产2~3胎的成年东北梅花鹿卵巢;卵巢经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后,切取约1mm3的卵巢皮质和直径0·5~1·5mm及1·5~3mm的卵泡作为电镜观察用材料;该材料经0·1MpH7·2的PBS漂洗、1%锇酸固定、不同浓度乙醇脱水后,再经Epon812和丙酮等量混合液浸透,最后用Epon812包埋制块,并用半薄切片机切成0·5~2μm半薄切片;再经亚甲基兰-天青Ⅱ染色后,在光镜下进行卵泡分类和卵母细胞定位;将经定位的材料用超薄切片机切成厚度为700~800的切片,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记录并照相。观察时将卵泡依其直径大小、透明带的形成、卵泡腔的出现等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三级卵泡4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卵泡阶段,卵母细胞为较规则的圆形,质膜与卵泡细胞膜紧密相贴,有时形成桥粒,细胞器多分布于近核区,高尔基体不典型,线粒体多为圆形,嵴较少;在次级卵泡阶段,2~4层的卵泡细胞局部开始形成透明带,4层以上时形成薄的透明带,微绒毛斜伸入透明带内,方向不规律;在直径为0·5~1·5mm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增厚,各种细胞器在皮质区内数量较多,皮质区内高尔基体的数目增多,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在直径为1·5~3mm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继续加厚,微绒毛缩短变弯,开始从透明带退出,许多皮质颗粒开始排列在卵母细胞膜下。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卵胞浆精子注射(ICSI)技术生产转基因小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掌握小鼠ICSI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ICSI技术生产转基因小鼠的研究。来自成年KM小鼠附睾尾的精子,使用未加抗冻剂的HEPES-CZB溶液,在液氮中冻融1次后,用于本实验。解冻精子与DNA混匀1min后,精子头被显微注射到B6D2F1小鼠成熟卵母细胞质中。精子头与pEGFP-N1环状DNA共注射生产的ICSI受精卵,在CZB溶液中培养至囊胚期时,39.1%(9/23)的囊胚表达GFP基因。精子注射后6h,直接移植ICSI受精卵后,7只妊娠受体一共产仔30只,效率为23.8%(30/126)。Southernblot分析其中16只小鼠发现,3只(18.8%)转基因小鼠同时整合了GFP和Neomycin基因,它们全部来自精子和线性DNA混合的实验组(阳性效率为33.3%,3/9),相反,精子与环状质粒DNA共注射生产的7只ICSI后代中,没有检测到外源基因。转基因小鼠整合的外源基因能够传递给它们后代。结果说明,利用ICSI技术可以高效地生产转基因小鼠,宿主基因组可能更容易整合线性化的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994.
鼠源性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的制备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获得抗雄性特异性抗原的噬菌体Fab抗体,首次采用雄鼠脾细胞对鼠源性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库进行3轮亲和富集和2轮雌鼠脾细胞吸附,对筛选后特异性噬菌体Fab抗体进行ELISA分析,重组率鉴定及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次筛选后的15个菌落中有9个能产生抗雄性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噬菌体Fab抗体的基因重组率为60%,E5克隆的重链、轻链可变区序列分别属于VH1和VκⅣ基因家族,这为挑选出高亲和力的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奠定了实验基础,将推进雄性特异性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程,并为性别控制研究开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5.
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动物模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损伤的机制,进而探索针对这种损伤的神经保护方法或治疗方法.由神经毒素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广泛应用于散发性PD的研究中.根据注射总剂量、两次注射间隔时间、注射方式的不同,制成了适合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各种小鼠PD模型.关于MPTP导致的PD模型动物神经损伤的评价方式也是多层面、多指标并存的.对MPTP动物模型的起源和MPTP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并对MPTP小鼠PD模型的制作方法与评价指标进行较为详细的归纳.  相似文献   
99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但引起这些疾病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人们想通过构建动物模型来深入了解HPV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机制。HPV具有严格的嗜人类组织的特性,这就要求在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中利用不同外源启动子,使HPV癌蛋白定向表达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本文主要介绍人角蛋白启动子在HPV的转基因小鼠中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昆明小鼠13.5dpc的胚胎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并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收集3.5dICR小鼠的囊胚和桑椹胚进行体外培养,筛选纯化ES细胞集落,使其稳定传代后,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初步鉴定,获得阳性细胞集落。  相似文献   
998.
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核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应用传统的醋酸地衣红染色法研究了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核迁移现象,结果发现成熟分裂从GVBD现象起,其细胞核即由卵母细胞的近中央位置逐渐移向细胞表面,之后同源染色体分开,排出第一极体。卵母细胞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核又逐渐远离第一极体端。试验结果采用面积积分法处理,结果为:0~5.7h山羊卵母细胞处于GV期,持续时间为5.7h;5.7~8.9h为DK期,持续时间为3.2h;8.9~15.9h卵母细胞处于MI期,持续7h;15.9~17.5h为AI期,持续1.6h;17.5~22h为MII期,持续4.5h。  相似文献   
999.
遗传工程小鼠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集成度最高的研究体系之一。特别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小鼠基因组计划”完成后,遗传工程小鼠在制备人类疾病模型、药物开发和评价、基因功能分析以及比较基因组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也推动了遗传工程小鼠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就遗传工程小鼠制备的现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00.
小鼠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兆宇  高翔 《生命科学》2006,18(5):437-441
自20世纪初,小鼠的遗传学研究从宠物农场进入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小鼠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高度同源、小鼠基因组改造手段非常成熟以及小鼠近交系、突变系和工具小鼠品系种类繁多,小鼠遗传学已成为发育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疾病机理研究的核心研究领域,小鼠也成为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鼠基因组序列测序的完成,不同小鼠近交系品系特异的微卫星标记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不断被发现,小鼠生理生化表型分析手段和数据也越来越完善,这些前期工作导致了目前大规模的基因剔除计划、基因突变计划及构建和分析重组近交系计划的实施。这些计划可能构成未来10 ̄20年中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