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The compound eyes of the wingless adults of the 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 Gromphadorhinaportentosa Sachum, 1853 were examin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ach eye contains 2 400-2 500 mostly hexagonal facets. However, irregularities affecting both shape and size of the ommatidia are relatively common, especially towards the margins of the eye. An individual ommatidium of this eucone type of apposition eye contains eight retinula cells, which give rise to a centrally-fused, tiered rhabd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latter is funnel-shaped and accommodates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cone in its midst, Further below, the rhabdom (then formed by the rhabdomeres of four retinula cells) assumes a squarish profile with microvilli aligned in two directions at right-angle to each other. Cross sections through the proximal regions of the rhabdom display triangular rhabdom outlines and microvilli (belonging to 3-4 retinula cell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volved in the squarish more distal rhabdom) that run in three directions inclined to one another by 120°. Overall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ye conforms to the orthopteroid pattern and particularly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the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However, since G. portentosa possesses fewer ommatidia, this could be a consequence of its inability to f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rge size of the facets and the voluminous rhabdoms suggest considerable absolute sensitivity and an ability to detect the plane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microvillus orient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repuscular lifestyle G. portentosa leads and the habitat it occurs in, the prediction is made that this insect uses its green receptors for e-vector discrimin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down-welling light that reaches the forest floor.  相似文献   
22.
我们用曲古抑菌素A(TSA)作用于人大肠癌细胞DLDl,研究小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表达及其酰基化与癌细胞凋亡关系.Northem杂交实验结果表明TSA作用组MITF表达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无明显MITF表达.电镜观察可见TSA引起DLDl超微结构的损伤及凋亡改变.提示TSA可能成为有效的杀伤癌细胞的药物.细胞因子作用组也可见MITF表达增加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说明是否TSA引起MITF表达等可能与细胞因子作用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3.
为了从起源与进化的角度考察丝粒蛋白,我们从比酵母更低等的原生生物着手,检查它们的着丝粒蛋白,另文我们已报道了对四膜虫研究的结果,本文报道的是对小眼虫(Englenagracills)的检查。我们的结果表明:眼虫细胞核里存在的ACA抗原的分子量,包括了用ACA血清在高等生物中检出来的CENP-A,CENP-B,CENP-C和CENP-D这几类基本的着丝粒蛋白组分,作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核呈很强的阳性  相似文献   
24.
miR-380是不同羊驼毛色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之一,但是否与黑色素生成有关未见报道。为了丰富调控黑色素生成的机制,挖掘黑色素生成路径中所涉及到的更多新的基因并揭示miR 380在黑色素细胞中的功能,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MAPK信号通路的成员MAP3K6是miR-380的靶基因之一。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miR-380和MAP3K6后,与对照组相比双荧光报告酶活性下降(28.92 ± 25.63)%(P<0.01) ,下降趋势明显,说明MAP3K6可能是miR-380的靶基因之一;在羊驼黑色素细胞中转染miR-380后,MAP3K6、MEK1、ERK1/2、CREB和MITF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与NC组相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其中CREB下降趋势尤为显著(64.20 ± 54.30)%(P<0.01),Western印迹检测MAP3K6、p-MEK1、p-ERK1/2、CREB和MITF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NC组相比下降趋势明显且p-MEK1和CREB基因下降极为显著,分别为(29.09 ± 10.68)%(P<0.001)和(47.12 ± 6.70)%(P<0.001),抑制组则反之。通过 Masson-Fontana黑色素颗粒染色法检测miR-380抑制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颗粒,用紫外分光度法检测真黑素(eumelanin,EM)和褐黑素(pheomelanin,PM),含量结果提示EM与PM含量分别下降为(38.63 ± 2.00)%(P<0.01),(54.10 ± 5.73)%(P<0.001)且PM含量下降极为显著。综上所述miR-380通过靶向抑制MAP3K6等基因的表达,从而对MAPK/ERK信号通路起调控作用,最终影响黑色素生成生物学功能,此研究对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和防止皮肤受紫外辐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MITF与黑素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TF是一种具有基本-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basic-helix-loop-helix-leucine zipper,bHLHZ-ip)结构的转录因子,研究证实其在色素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节中发挥关键性作用。MITF基因突变导致色素细胞的发育缺陷与功能障碍,同时MITF与其他信号分子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MITF对色素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调节的影响对色素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吴春娟  陈洁  范凡  秦秋菊  何运转 《昆虫学报》2011,54(11):1274-1280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对于其寻找食物、配偶、栖息场所以及学习记忆等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异色瓢虫显现变种Harmonia axyridis ab. conspicu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复眼近椭圆形,位于头部两侧,触角窝处有缺刻,小眼表面光滑平坦,无角膜乳突结构。其雌、雄成虫复眼的小眼数分别约为705和691;(2)复眼中心区域小眼呈六边形,排列紧密,边缘区域的小眼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或五边形; (3)每个小眼由角膜、晶锥、8个小网膜细胞、视杆、基膜以及色素细胞组成。晶锥由4个晶锥细胞构成,8个小网膜细胞中6个位于边缘、2个位于中央;(4)暗条件下复眼显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光适应条件下,色素颗粒主要分布在晶锥和视杆交界处的周围,周围视杆呈环形,内、外两侧均被色素颗粒包围;暗适应条件下,色素颗粒发生纵向移动,均匀地分布在晶锥和视杆的周围,周围视杆发生扭曲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仅外侧有色素颗粒分布。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的复眼属于并列复眼,可通过色素颗粒的纵向移动以及周围视杆扭曲变形等机制来适应外界明暗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小眼虫的核骨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眼虫细胞经轻度超声处理、选择性抽提后,利用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及Westernblot分析技术对其核骨架、核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核内存在一个不被DNase所降解和热三氯醋酸所去除的纤维蛋白性网架结构;核的周围有一层明显的核纤层结构;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核纤层有两种阳性蛋白成分,一为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蛋白laminB的强阳性成分,另一为相当于laminA的弱阳性成分,但无相当于laminC的成分.本文认为小眼虫这种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具有了核骨架、核纤层结构,其核纤层的蛋白组成应该代表了核纤层进化历程中早期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8.
【目的】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主要取食危害珍贵树种柚木。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其复眼结构特征,为更好了解该物种复杂的视觉行为与感光、趋光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椭球形,属对称性复眼。雌、雄成虫复眼分别有2 300~2 755和1 950~2 316个小眼小眼呈正六边形,表面密被角膜乳突,间隙偶有感觉毛。每个小眼由1个角膜、4个晶锥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6个次级色素细胞、不同水平面分布的12个视网膜细胞和基膜等组成。沿小眼纵轴11个视网膜细胞的向心侧细胞膜特化成细丝状微绒毛,形成放射状排列的视小杆,组合呈融合型视杆;第12个视网膜细胞位于小眼基部。基膜上方,视网膜细胞和次级色素细胞末端膨大,以轴突形式穿过基底膜。【结论】柚木野螟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雌、雄成虫小眼排列方式及内部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雌、雄虫小眼数量和大小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29.
黑色素生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0.
粘虫蛾复眼背、腹区视杆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炳群 《昆虫学报》1984,(2):147-151
根据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粘虫蛾复眼背、腹区域的视杆结构具有以下主要差异:1)背方小眼视杆的长度短于腹方小眼视杆的长度。2)在横切面上,背方小眼视杆的中段近似方形。该段间细胞的视小杆为三角形,每个具有平行排列的微绒毛。整个视杆包含两个互相垂直的微绒毛轴。腹方小眼视杆的中段为风扇形。间细胞的视小杆为“V”字形,微绒毛排列不平行。3)背方小眼基细胞的视小杆几乎位于气管反光层远侧,而腹方小眼甚至延伸到气管反光层内。 在背方和腹方小眼视杆的内段,每个间细胞的微绒毛均平行,且排列在基细胞的大形视小杆周围。更深层,在其它细胞的轴突均已相继出现的水平上,基细胞的大形视小杆仍然可见。 最后,对形态上的特点,在功能上可能具有的一些意义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