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记录棉铃虫和玉米螟复眼的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比较了二者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二者具有相似的光谱反应曲线,均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二者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曲线近似,在一定范围内均近似线性递增,但玉米螟复眼ERG在562nm和483nm下具有更高的反应幅度;(3)二者对白光的光强度曲线也近似,但随复眼适应状态及测试时间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棉铃虫复眼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同种昆虫复眼夜间比白天敏感,暗眼比亮眼敏感;(4)对不同测试时间复眼明暗状态转化的比较表明,棉铃虫复眼的ERG反应具有更强的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复眼对过强刺激的调光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灯光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一项有效措施。了解害虫复眼的特性,对研究趋光行为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复眼对光的反应甚为复杂。就对光的强度而言,有能不能感受和能不能耐受的反应。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光强度对复眼的影响至少存在着照明作用的有无和大小以及刺眼(眩目)作用的有无和大小。有关昆虫复眼敏感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蛾复眼的形态及显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蛾复眼的外形约为椭球体绕长轴等切的2/5。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50°,而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一个复眼大约包括8,900个小眼。每个小眼有一套由角膜、晶锥细胞及晶锥所组成的屈光器和分布在不同水平面上的7-9个小网膜细胞。其周围被6个次虹膜细胞所包围。两个明显可见的区域性差异为:1)复眼不同区域内小眼长度不等,背部区域最短,侧、后、腹和前各区域相继增加。2)背部区域视杆中段的横切面为矩形,其它区域的视杆为放射形。本文将小眼及其周围,从远端到基部分13个层次进行了结构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蛾复眼的微细结构及其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郭炳群 《昆虫学报》1988,(2):165-170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棉铃虫蛾复眼的微细结构及其区域性差异。此复眼具有小网膜细胞柱的透明带。每个小眼包括一个外凸内平的角膜,一个晶锥,四个形成晶锥、晶束的晶锥细胞和两个围绕着晶锥的主虹膜细胞,六至八个小网膜细胞和一个基细胞。晶锥末端有一短小固定的晶束。小网膜细胞柱远侧中央有似微绒毛结构的视杆束。每个小眼被六个附色素细胞围绕。 微细结构的区域性差异:1.背方小眼视杆中段横切面近似矩形,主要由六个微绒毛平行排列的三角形视小杯组成,整个视杆包含两个互相垂直的微绒毛轴;腹方、前方、后方和侧方区域的小眼视杆中段横切面为风扇形,“V”字形视小杆内微绒毛排列不平行;2.前方区域小眼视杆中段的横切面要比后方大;3.前方、腹方区域内,有的相邻小眼的小网膜细胞柱互相连结,背方、后方区域未观察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粘虫蛾复眼背、腹区视杆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炳群 《昆虫学报》1984,(2):147-151
根据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粘虫蛾复眼背、腹区域的视杆结构具有以下主要差异:1)背方小眼视杆的长度短于腹方小眼视杆的长度。2)在横切面上,背方小眼视杆的中段近似方形。该段间细胞的视小杆为三角形,每个具有平行排列的微绒毛。整个视杆包含两个互相垂直的微绒毛轴。腹方小眼视杆的中段为风扇形。间细胞的视小杆为“V”字形,微绒毛排列不平行。3)背方小眼基细胞的视小杆几乎位于气管反光层远侧,而腹方小眼甚至延伸到气管反光层内。 在背方和腹方小眼视杆的内段,每个间细胞的微绒毛均平行,且排列在基细胞的大形视小杆周围。更深层,在其它细胞的轴突均已相继出现的水平上,基细胞的大形视小杆仍然可见。 最后,对形态上的特点,在功能上可能具有的一些意义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栖境不同的两种跳甲复眼结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炳群  李世文 《昆虫学报》1996,39(3):260-265
栖息于荫暗隐蔽处的蛇莓跳甲(Altica fragariae)和向阳开阔地的萎陵跳甲(A.Ampelophaga)的复眼外部形态及小眼微细结构有如下相同特征:两复眼均比较小,呈“八”字型排列在头部近背方的两侧;每个小眼含有一个双凸面的角膜锥体、4个森氏细胞和7个小网膜细胞;2个主色素细胞及11-12个附色素细胞围绕在小眼的外缘;小网膜细胞和色素细胞内均有丰富色素颗粒,当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小网膜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发生位移;在视杆中段横切面上,视杆由7个微绒毛呈平行排列的矩形视小杆组成,其中的6个视小杆互相连成一个近似六边形的框架,将另一个视小杆围在中央。两种跳甲复眼结构的主要差异有:蛇莓跳甲每个复眼大约仅有150个小眼,而萎陵跳甲约有2印个;复眼曲率半径前者只有后者的一半;视杆中段横切面上,视杆占整个小网膜面积的比率两虫分别为37%和25%,蛇莓跳甲高于萎陵跳甲。对以上形态结构特征可能具有的功能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的情况下,每一种植食性昆虫都各有其一定的寄生范围,单食性昆虫只取食某种植物,而多食性昆虫则选取固定的几十种到几百种植物。从识别的过程来说,昆虫不象高等动物那样,对食物的认识靠传教、靠经历、甚至靠思维;对昆虫视觉生理研究也表明:植食性昆虫的视觉在...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蛾趋光行为及复眼结构节律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行为实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夜间暗适应处理和日间暗适应处理的亚洲玉米螟蛾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趋光反应及小眼的显微结构。(1)夜间暗适应处理组的趋光反应率明显高于日间暗适应处理组。5个照度行为实验中,前者最高反应率达80%,最低23%,总反应率近48%,而后者分别只有35%、10%和21%。(2)夜间暗适应与日间暗适应的复眼其屏蔽色素分布大体相同,但小网膜细胞核的分布区域有明显差异,表明亚洲玉米螟蛾小眼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节律性。这种结构节律变化可能是导致趋光反应昼夜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