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青钱柳天然群体种子性状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钱柳分布区内的9个天然群体种子为试材,对种子千粒重、体积、直径、厚度和径厚比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青钱柳种子千粒重、体积、直径及厚度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种子径厚比仅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青钱柳种子性状在2个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为20.54%,即群体间的变异远低于群体内的变异(79.46%).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程度存在差别,且受年均气温的影响最大.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青钱柳群体可以划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2.
小果青钱柳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声  冯雪舟  徐连根   《广西植物》1988,(4):319-323
<正> 钟补求教授于1936年根据采自安徽黄山的模式标本而发表小果青钱柳Pterocarya mi-cropaliurus Tsoong新种时指出,该种与青钱柳的主要区别在于:(1)果实(包括果翅)较小,直径不超过2.5匣米,而在青钱柳则为3—7匣米;(2)果序较短,长约为青钱柳之半;(3)小叶数目较多,通常9—11枚,且较青钱柳为狭小;(4)小叶的锯齿较密较尖,最大的小叶通常每边有60个以上的锯齿,而在青钱柳则通常不到40个。但根据《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一卷(以下简称《植物志》),小果青钱柳应为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的异名。该《植物志》写道:“本种的小叶大小及数目、果翅的形状及大小变异极大,某些极端类型看来好象可以划分成各别的种,但都存在有中间类型,并且也无一定的地理分布限定,因此它必然是一个自然的种”。为此,我们对有关的腊叶材料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小果微花藤(茶茱萸科)[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Icacinaccae)种仁含油39-50%,经气相色谱分析,油的主要脂肪酸为十六碳烯酸和棕捅酸。利用臭氧化反应、色谱-质谱和红外光谱方法,鉴定十六碳烯酸为顺-Δ′-十六碳烯酸。用高效液相色谱从油中分离出13个甘油三酯(峰),其中8种甘油三酯进行了色谱鉴定。总甘油三酯中,主要甘油三酯为 HHH(18.4%),HHP(32.3%),PHP(16.8%)。  相似文献   
14.
冯莹 《植物学报》1983,54(5):634-641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片为研究材料,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不同激素(6-BA、GA3和NAA)浓度组合对叶片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分别采用二因素、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6-BA+NAA不同浓度组合、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MS+1.0 mg?L -1 6-BA+1.0 mg?L -1 GA3+0.3 mg?L -1 NAA是抑制青钱柳叶片外植体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诱导率100%; 改良MS+0.5 mg?L -1 6-BA+0.2 mg?L -1 NAA是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4.80倍, 愈伤组织呈黄绿色或黄色, 颗粒状, 颗粒小而紧密、质硬且表面干燥。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青钱柳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为青钱柳组织培养褐化控制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离体培养途径, 也为青钱柳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果香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智慧  和韵苹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201-204,210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青钱柳中的降血糖功效成分,实验对黔产青钱柳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利用各种色谱学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青钱柳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阿福豆苷(1)、山柰酚3-O-(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2)、juglanoside J(3)、1α,2α,4β-3羟基-1,2,3,4-四氢萘酮(4)、青钱柳苷III(5)、青钱柳苷J(6)、黄体酮(7)、去酰基萝藦苷元(8)、20-乙酰氧基-4-烯-3-酮(9)、齐墩果酸(10)、5-O-P香豆酰奎宁酸甲酯(11)、亚麻酸甲酯(12)、软脂酸(13)。其中,化合物9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4、7、8、1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PNPG法对化合物1~10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2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表明黄酮类成分是青钱柳降血糖功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中国云南省南部发现的中国蛇根草属(Ophiorrhiza) 2新记录种:中泰蛇根草(O. ripicola)和小果蛇根草(O.rosacea),其中后者在中国被错误鉴定为变红蛇根草(O. subrubescens)。  相似文献   
18.
青钱柳组培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钱柳成熟胚为实验材料,对建立青钱柳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离体胚在添加30 g/L蔗糖、6.5 g/L琼脂的培养基中培养60 d,成苗率可达到72.67%.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丛生芽诱导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5 mg/L 6-BA+0.01 mg/L IBA+30 g/L蔗糖,适宜的继代周期为40 d,丛生芽诱导率可达到93.33%,增殖系数最高为4.75,3种激素对丛生芽增殖系数的影响程度依次为IBA>6-BA>KT,其中IBA有显著影响.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烯效唑和稀土镧对试管苗的壮苗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最适浓度分别为0.1 mg/L和5 mg/L.适宜浓度的IBA对试管苗生根有一定促进作用,采用WPM+0.2 mg/L IBA+20 g/L蔗糖培养基进行诱导,生根率为16.67%,经过15 d暗诱导处理,生根率可提高到23.33%.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青钱柳多糖(CPC)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细胞形态及表面分子的影响,首先采用细胞因子诱导法,以贴壁法获得贴壁单核细胞,添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进行体外诱导,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第6dDCs的表面标志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的变化。经CPC刺激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rmGM—CSF和traiL-4诱导获得的DCs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变成具有树状突起的DCs。经LPS刺激后的DCs能够发生典型的DCs的成熟,而培养第6天的DCs具有典型的DCs表型特征,可用于后续进一步实验。与阴性对照相比,CPC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表面MHCⅡ的表达,在浓度(10~200μg/mL)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初步表明CPC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张萌  李齐激  王雪  杨娟  杨小生 《广西植物》2021,41(7):1082-1089
羊毛甾烷三萜是南烛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进一步研究南烛属植物功效物质基础,结合民族民间对小果南烛的应用实际,该文利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植物化学技术手段对该植物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小果南烛的茎、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三萜及其皂苷,分别鉴定为mollic acid 3-O-α-Larabinopyranoside (1)、mollic acid 3-O-β-D-glucopyranoside (2)、cycloart-3,7-dihydroxy-24-en-28-oic acid (3)、白桦脂酸(4)、1β,3α,11α-trihydroxy-urs-12-ene (5)、oleanderolide (6)、(Z)-马斯里酸-3-O-对香豆酸酯(7)、木栓酮(8)、坡模酸(9)、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10)、科罗索酸(11)、齐墩果酸(12)、熊果酸(13)、委陵菜酸(14)。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南烛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8-11,14为首次从小果南烛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