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占地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琴  刘茂松  宋瑾琦  徐驰  陈虹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79-1984
为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与原聚落状态的相关性,利用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应用邻域分析技术对1988年以来南京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占地率的变化及各聚落占地率区间的聚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8年及1998-2006年2个时段南京地区的聚落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前期绝大部分景观单元内的聚落占地率持续增长;后期虽仍以增长单元为主,但聚落占地率下降的单元也大量出现;1988-2006年,随着聚落占地率的上升,对应景观单元聚落占地率的增幅逐渐变大,至30%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增幅渐小,直至出现负增长;1988、1998和2006年低聚落占地率区间景观单元的频度均高于高占地率区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低聚落占地率(0~3%)景观单元的频度持续下降,高聚落占地率单元的频度则有不同程度上升,低聚落占地率与高聚落占地率区间单元频度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在2个时段内,各占地率区间对应的聚落面积的总体变化曲线差异较大,但聚落面积增长量与消减量的变化曲线分别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2.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模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抗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获取高反应性的抗原表位.设计并合成5种HVR1模拟表位基因,构建编码HVR1模拟表位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表位蛋白.ELISA法检测表位蛋白与35份HCV抗体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包装HCV假病毒(HCV pseudotype particles,HCVpp),评价表位蛋白免疫BALB/c鼠血清在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5种表位蛋白(P1、P2、P5、P6、P8)均可与HCV抗体阳性血清反应,阳性反应率分别为54.3%(P1)、62.9%(P2)、80%(P5)、68.6%(P6)、54.3%(P8).表位蛋白P6、P8免疫BALB/c鼠血清对HCV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选取的HVR1模拟表位在HCV感染免疫与疫苗研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通过检测气道反应性和M2受体功能,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及机制。方法:34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Hep-2滴鼻+生理盐水雾化(Hep-2/NS,A)组,RSV滴鼻+生理盐水雾化(RSV/NS,B)组,Hep-2滴鼻+鸡卵蛋白(OVA)雾化(Hep-2/OVA,C)组和RSV滴鼻+OVA雾化(RSV/OVA,D)组,其中A和B纽各9只,C和D组各8只,以A组为对照组。21d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检测各组气道反应性和M2受体功能,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病理学观察。结果:B组气道内压力(mmH2O)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匹罗卡品,IP下降幅度高于A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C组IP明显高于A且(P〈0.05),且给予匹罗卡品,I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D组IP明显高于C组(P〈0.05),给予匹罗卡品后I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RSV感染可促进过敏原引起的M2R功能障碍,从而促进AHR发生。  相似文献   
35.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 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 t·km-2.  相似文献   
36.
在以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研究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因其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是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载体。但其转基因包装容量一般不能超过5.0kb,给需要转导大片段基因的应用带来了困难,限制了rAAV在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对rAAV细胞转导生物学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一些可以突破rAAV包装容量限制的技术,如反式剪接和同源重组策略,为拓展该载体应用范围提供了可能性。另外,rAAV包装容量限制的特点还可以被用来减少生产过程中具有可复制能力的类病毒杂质的污染,为rAAV的临床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7.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冠层截留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了六盘山主要森林类型的冠层截留量、冠层截留容量和冠层截留模拟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六盘山主要森林类型的冠层截留率在8.59%~17.94%,穿透降雨率超过80%,树干茎流率在0.23%~3.10%;冠层截留容量在0.78~1.84 mm,其中叶截留容量在0.62~1.63 mm,枝干截留容量在0.13~0.29 mm,且针叶林的冠层截留容量高于阔叶林.考虑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冠层截留改进模型较原有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精度, 其中,研究区红桦林、华山松林、李灌丛和辽东栎-少脉椴混交林的模拟效果较好,辽东栎林、油松林和华西四蕊槭 石枣子灌丛模拟效果相对较差,这可能与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以及降水特性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环酰亚胺水解酶(Imidase,CIH)中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反应性及功能。【方法】设计了3个半胱氨酸突变酶:CIH7,108、CIH7、CIH108。将天然酶以及突变酶基因分别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进行融合表达,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的样品。使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对天然酶CIH的巯基基团进行修饰,并分析了DTT对分子状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经H2O2处理后CIH及其突变酶的锌离子结合能力及分子状态。【结果】酶活测定表明CIH7,108和CIH7的活力基本丧失,而CIH108仍保持了72%的酶活性。CIH中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以游离形式存在,不形成链内或链间二硫键。CIH与CIH108为四聚体结构且具有一定的锌离子结合能力,CIH7,108为多聚体,CIH7为单体及多体的混合物且都不具备锌离子结合能力,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CIH中的链内二硫键及CIH108中的链间二硫键逐渐增加。【结论】说明Cys7是结合锌离子和稳定CIH分子结构的必要残基。  相似文献   
39.
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lethysmographic variability index,PVI)是动态的容量监测指标,作为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仪的测量参数,通过脉搏波形分析技术可以进行连续瞬时监测。PVI可准确地指导液体复苏,维持最佳前负荷,防止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和血容量过多导致的组织水肿,有利于更好的平衡液体管理,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与传统静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PVI能准确无创的预测容量治疗反应,因而在优化心输出量和便捷临床应用方面更有优势。然而,PVI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能用于自主呼吸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因此临床应用时应该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结合其他方法指导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40.
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亚热带3个地区地带性阔叶林和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比较,分析森林类型变化及杉木连栽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带性阔叶林转变为杉木林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27.8%~52.1%、腐殖酸碳下降32.2%~52.8%、胡敏酸下降36.4%~59.0%、富里酸下降29.7%~50.0%;杉木连栽也使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含量下降.森林类型改变和杉木连栽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更明显.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61.8%、38.2%、43.3%和69.0%;与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34.7%、29.3%、30.4%、18.4%.经相关性分析,除冷水浸提有机氮外,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养分含量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