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具有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柱术后评价,然而,因为术中植入金属植入物,CT图像由于其成像原理的限制,其图像质量受到金属植入物的严重影响,金属伪影大多来源于量子噪声、散射线和射束硬化效应,降低图像的对比度,使细微解剖结构显示不清,从而使得感兴趣区域的检测能力降低,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甚至使临床医师做出错误的诊断,因此,为了做出更准确的腰椎术后并发症诊断和术后评估,使金属伪影最小化成为关键。能谱CT及其扫描及重建技术可以有效的去除腰椎术后产生的金属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本文能谱CT在腰椎术后金属伪影去除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有或无CT脑灌注"点征"自发性脑内出血(sIC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100例s ICH,均接受基线CT脑灌注检查,依据是否有"点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点征")与对照组(无"点征"),24内行CT平扫复查,比较两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s ICH患者预后不良(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4h内CT平扫复查血肿增长6 mL以上、血肿增长相对值33%及以上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进展发生率、3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63.04%、3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1%、7.4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ICH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基线血肿体积、"点征"。结论:有或无CT脑灌注"点征"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血肿进展、预后不同,基线血肿体积、"点征"为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与数字化摄影(DR)平片检查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发生部位,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漏诊情况。结果: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经影像学与临床诊断明确发生骨折179处,多发性骨折发生率为62.20%,单发性骨折发生率为37.80%,骨折肋骨段位中4-10段骨折发生率最高为69.83%,骨折肋骨水平阶段中腋肋骨折发生率最高为59.78%。相较于DR平片,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更高,漏诊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检查,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外伤性肋骨骨折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按照支架厚度及直径分成四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得出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价值。结果:宝石能谱CT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6%,阴性预测值为100%。直径≥3 mm的支架内成像质量优于直径3 mm的支架。但支架直径和厚度对宝石能谱CT支架内成像质量的可评估率没有差异。结论:宝石能谱CT均能提供优秀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采用宝石能谱CT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对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影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三甲医院高年资创伤骨科主任医师2名,医师1、医师2分别按照术前X线、术前64排螺旋CT平扫和三位重建结果对128例新鲜闭合单侧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Evans分型,分别记为X线分型、CT分型。本院术者依据围术期X线、CT及术中所见骨折情况进行Evans分型(逆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Ⅴ型)作为最终分型。记录分型结果,计算并对比准确率、误诊率。结果:(1)剔除5例,90.09%(123/128)的患者完成研究。(2)分型结果:X线分型中,3例(最终分型Ⅲ型2例,Ⅳ型1例)无法定型;Ⅰ型正确1例,改为Ⅱ型1例;Ⅱ型正确18例,改为Ⅰ型2例,改为Ⅲ型3例,Ⅳ型2例;Ⅲ型正确45例,改为Ⅱ型7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19例,改为Ⅱ型3例,改为Ⅲ型15例。CT分型中,Ⅰ型正确3例,Ⅱ型正确29例,Ⅲ型正确64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22例,Ⅴ型正确3例。(3)CT分型的总准确率、总误诊率优于X线分型(99.19%vs67.48%、0.81%vs30.08%,P0.05)。(4)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骨折进行CT分型,准确率高于X线分型(P0.05),误诊率低于X线分型(P0.05);Ⅴ型骨折,两种分型准确率、误诊率相等。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是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较为可靠的辅助检查,可考虑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7.
姜宇  范昊明  侯云晴  刘博  郭芯宇  马仁明 《生态学报》2019,39(11):4080-4087
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特征的改变反映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步辐射显微CT可以无损获取高分辨率、强对比度的内部结构图像,是研究土壤团聚体三维微结构的有效手段。采集了室内冻融循环试验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壤团聚体样品,应用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团聚体内部结构图像,然后应用CT图像处理方法和Image J软件观察并定量分析了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大,瘦长型孔隙度占比与100μm的非毛管孔隙度不断增大;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7次以上,团聚体孔隙连通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孔隙度、孔隙形状、孔隙分级、连通性等结构特征影响显著。该研究为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CT显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和CT显示关系。回顾性分析58例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CT显示脑梗塞病灶8小时内阳性显示率最低,5%(1/20);24 ̄48小时阳性显示率最高,78.2%(43/55)。脑干及小脑部位梗塞CT不易显示,MRI能明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熟悉脑梗塞的病理过程,采取合理的CT检查和复查时机极为重要,从而提高脑梗塞检查和诊断中CT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临床的诊治率,减少后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肠坏死诊断价值,总结肠管坏死征象。方法:分析98例可疑肠坏死患者CT平扫图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或未能及时治疗死亡患者CT平扫影像,总结、分析影像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40例患者存在肠坏死,肠壁厚度改变,包括29例肠壁增厚,8例肠壁菲薄,5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减低,3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增加,25例表现肠管扩张,8例表现肠管塌陷,36例肠管内积液,其中34例见气液平面,4例仅见积气,5例肠壁内见气泡影,38例见腹腔积液,10例见系膜水肿,2例见肠系膜血管密度增高,1例肠系膜静脉内气体,1例门静脉内气体,5例见腹腔游离气体。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对肠坏死部位及范围的评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CT平扫能明确病因,为及早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举例说明与纵膈淋巴瘤的CT鉴别分别分析他们在临床上的表现。方法: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是通过对86例临床病例以及与53例良性肿瘤进行对比;纵膈淋巴瘤的CT鉴别是通过对16例临床病例的观察进行阐述。结果: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过程通常是发生在肿大部位的前几组,且病程长。结论:肺癌淋巴结的转移是呈规律性分布转移的,了解淋巴结的运动规律,就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