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与CT对胸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9例胸部疑难疾病患者采用CT以及电视纵隔镜检查,并对两种方法对肺癌纵膈淋巴转移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采用纵隔镜检查其确诊率为100%,CT诊断诊断符合率为525%;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55.26%、真实性为57.89%、特异度为60.53%、阳性预测值为44.74%以及阴性预测值为81.58%,而电视纵隔镜其分别为94.74%、97.37%、100.00%、100.00%、97.37%.电视纵隔镜在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各项指标中均优于CT.结论:电视纵隔镜对胸部疑难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而且其具有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伴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肺部CT检查疑诊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53例患者,在常规支气管镜行刷检和活检后,对转移肿大的纵隔淋巴结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对获取的标本实行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经三种结合的纤支镜检查明确诊断46例,其中组织活检、刷检和TBNA的阳性率分别是64.2%、60.4%、58.5%,常规组织刷检及活检的阳性率为69.8%,结合TBNA术的阳性率增加至86.8%。参检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TBNA术对于伴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能量增强CT扫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诊的100例行肺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将患者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58例)。比较组间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与原发癌灶能谱曲线斜率比值(简称斜率比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能CT参数与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双能CT参数诊断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低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λHU、IC、WC、NIC、NWC与原发病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转移组λHU、IC、NIC高于原发病灶(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与纵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诊断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49、0.871、0.838、0.860,灵敏度分别为80.95%、85.71%、78.57%、83.33%,特异度分别为79.31%、84.48%、81.03%、82.76%。结论:双能量增强CT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NSCLC淋巴结转移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动态观察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有X线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cm,无局部、远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等转移者归为早期征象;病灶直径〉2cm以上,有或无肺门,纵隔淋巴结、骨及胸膜转移者归为进展期征象。鉴别诊断中,除考虑形态学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结论X线平片发现类似病灶,应进行动态观察,查看有无恶性征象,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tational lymphnodesampling,LS)治疗,实验组64例患者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tational lymphadenectomy,SM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总数、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20.1和24.2个月、18.75%和4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并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延长患者的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月到11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检查与CT血管成像,记录成像特征与相关血流储备分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60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20例,非淋巴结转移40例。转移组的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空泡征等CT征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的肺动脉BF、BV值显著低于非转移组(P0.05),MTT值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在60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MTT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BF、BV值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CT血管成像在肺癌中的应用能反映患者的血流储备分数状况,有利于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鉴别诊断肺癌成骨性转移瘤(Osteoblastic metastases,OBMs)与骨岛(Bone island,BI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癌患者诊断为成骨性转移瘤36个病灶及临床诊断21例骨岛患者21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扫描,测量各病灶40-140 ke V区间单能量水平CT值及钙(水)基物质浓度,最后计算出能谱曲线斜率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各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OBMs的各水平单能量CT值、k值、钙(水)浓度均低于BI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癌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  相似文献   

8.
朱向红 《蛇志》2017,(2):243-24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且接受临床治疗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存在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情况,其颈部淋巴结大多为椭圆形、圆形,发病部位则以胸锁乳突肌及其周围组织为主,其中43例为单侧发病(74.14%),15例为双侧同时累及(32.61%)。多排螺旋CT检查可见颈部淋巴瘤表现为颈内静脉深淋巴结肿大,CT增强扫描后周边强化不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症进行诊断鉴别时,能清晰显示疾病情况以及相应的病理特征,对淋巴结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及硬化性腺病中表达的不同、淋巴结转移与P-钙粘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钙粘蛋白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硬癌和硬化性腺病中P-钙粘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乳腺癌,尤其是硬癌细胞中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P-钙粘蛋白的表达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钙粘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并对估计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及胃镜、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以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总结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胃镜活检、超声内镜及CT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误诊为浸润型胃癌11例,间质瘤2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CT术前诊断率为23.8%(5/21)。全部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4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66.7%(14/21)。其中10名患者实施超声胃镜检查,判断胃淋巴瘤6例、胃癌3例、间质瘤1例;术前诊断率为60.0%(6/10)。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方式;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共118例,分为高龄组(≥70岁)26例及非高龄组(<70岁)92例,均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84.62%,2年生存率为69.23%,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0.22%,2年生存率为79.34%。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 x2=3.351,P=0.082)。结论:高龄NSCLC患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获得与非高龄患者一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术式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由于Ubc9在肿瘤的发生于恶化中发挥巨大作用,本研究目的是对泛素结合酶(Ubc9)mRNA和Ubc9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进行检测,评估Ubc9在肺癌预后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blot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Ubc9 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进一步研究Ubc9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肺癌细胞中Ubc9阳性表达显示为黄棕色颗粒,与癌旁组织比较,Ubc9 mRNA、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肺癌的临床分型(分期、淋巴结转移、吸烟、分化)有关。Ubc9 mRNA、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癌组织高于癌旁、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转移、吸烟高于不吸烟者、低分化组织高于高分化组织。结论:由此可见Ubc9 mRNA、蛋白水平的高表达可能对肺癌临床特征的评估,以及预测术后生存率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ET/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ET/CT对16例肺部孤立性病灶进行PET/CT检查,手术切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判断诊断符合率与细胞类型.结果:16例肺病灶患者PET/CT检查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7.5%,其中腺癌13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6例),鳞癌2例,肺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结合临床症状,PET/CT检查能够准确的对肺癌做出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纵隔胸腺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纵隔胸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共25例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46.1岁.全组患者术前均行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其中20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6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均获得完整切除.其中常规手术17例,微创手术8例,微创手术患者较常规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所有手术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胸腺囊肿.共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随访2个月至7年,均朱见复发.结论:胸腺囊肿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CT和MRI能明确肿块的囊性特征,大多数胸腺囊肿根据其囊性特征,术前即可作出正确诊断.纵隔胸腺囊肿一经诊断应该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应根据肿物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胸腔镜等微创技术适合于纵隔胸腺囊肿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纵隔型肺癌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特殊表现,类似纵隔肿瘤.瘤体压迫主动脉弓可致胸闷,压迫上腔静脉可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与细支气管相通可致咯血.我院收治纵隔型肺癌病人1例,术前曾误诊为胸腺瘤,现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韦兴华 《蛇志》2015,(2):220-2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MPR重建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病变影像特点与相邻的部位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肿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例数分别为15例、15例、12例;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性不规则增厚、肿块,增强中度、明显强化;其中气管、支气管瘘3例,主动脉及心包侵袭11例,胃底侵犯2例;42例患者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2例,CT诊断淋巴结转移15例,CT扫描淋巴结阳性检出率68.2%;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食管癌术前扫描,可对肿瘤部位、肿瘤分期诊断做出良好的判断,为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方案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肝脏假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并借助免疫组化进一步对其形态进行分析。由于原发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故本文将报道一例发生于肝脏的假性淋巴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结果:大体上为切面可见灰白结节,结节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与周围分界清,周围肝组织灰红质软。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肝周边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其中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及少数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CD20及CD30。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为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在肝假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影像学分析,来评价64排增强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平面成像,记录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程度。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采用双盲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9.3%、51.6%、62.3%。结论: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的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诊断价值,治疗前后对比分期改变,评价疗效和改变治疗方案。结果:PET/CT诊断发现异常高代谢情况51例(98.1%),其对淋巴瘤检查的灵敏度为98.1%(51/52),诊断率与病理结果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例(21.2%)完全恢复,PET/CT未见高代谢或肿大情况,3例(5.8%)临床分期上调,15例(28.8%)分期下调,其中15例(28.8%)改变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淋巴瘤诊断准确性高,在分期和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准确分期并鉴别残余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