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1篇
  免费   839篇
  国内免费   3273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533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348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植物D型细胞周期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CycD)调控着细胞周期G1/S的转换,基本过程为CycD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积累,并与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CDK)形成有活性的激酶,促进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Rb)磷酸化,使E2F因子释放,由此促使G1/S转换,这一调控系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CycD与其他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有所不同,其受到生长因子的强烈诱导,去掉生长因子后,表达水平迅速下降,导致细胞被抑制在G1期。大量研究表明,CycD是细胞周期中一个关键的“感受因子”,CycD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限速因子,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现对植物CycD的特征以及在细胞周期中的功能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实验以MCF-7细胞株为亲本细胞,采用阿霉素(ADM)低浓度持续加量诱导法建立了多药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MDRa,并对其耐药谱、动力学周期分布、表型变化、药物的蓄积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MCF-7/MDRa细胞较亲本细胞的ADM半数致死浓度(IC50)高500倍,撤药培养150天后耐药指数仍维持在200倍以上,并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耐药细胞分化程度低于同步传代的MCF-7细胞,细胞倍增时间与亲本细胞接近,S期细胞显著增加,G1期细胞减少;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耐药细胞P-gP、LRP和GSTπ的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有显著增加,ER阳性表达丢失;在稳定生长的撤药培养6天的细胞中仍有ADM蓄积。建立的MCF-7/MDRa模型具有多药耐药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可用于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3.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林  吴家睿 《生命科学》1999,11(2):40-50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对机体或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本文简要介绍蛋白质组学产生的科学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995.
用PT7和pGP1—2质粒偶联表达系统,通过温度诱导(30~42℃),使温度敏感基因CI875失活;加入利福霉素选择性抑制E.coliRNA多聚酶的表达,从而使外源PEP羧化酶cDNA得到专一性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ern杂交分析,表明该系统表达出两条PEP羧化酶带,分子量分别是78kD和80kD。  相似文献   
996.
FLS2是一类在植物中保守存在的可识别细菌鞭毛蛋白并激活位于植物先天免疫反应第一层面的重要的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为了进一步研究草坪草植物的先天免疫,本研究以冷季型草坪草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为材料,利用C...  相似文献   
997.
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21~23nt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的互补位点结合而降解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活性。miRNA在调控植物发育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从成花诱导到花器官特征属性的形成,miRNA在整个花发育过程均发挥着关键作用。miRl72和miRl56/157参与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调控,miRl72和miRl69在花发育的早期阶段通过界定靶基因的表达区域而调控花器官的属性,miR319、miRl59、miRl64以及miRl67在花发育的晚期阶段决定细胞的特化。文章综述了miRNA调控被子植物花发育的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miRNA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明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蜂王蛹期发育蛋白质表达调控方面的特点,揭示其发育的分子机理。采用双向电泳法对小峰熊蜂蜂王蛹期发育进行蛋白质组研究,结果在小峰熊蜂蜂王蛹期的白眼期(A期)、褐眼期(B期)和黑眼期(C期)分别检测到81、80和75个蛋白点,特有蛋白质分别为8个、7个和2个,共有蛋白质为61个,A期到B期有4个蛋白质显著上调,5个显著下调,B期到C期有7个蛋白质显著上调,1个显著下调,A期到C期有10个蛋白质显著上调,有4个显著下调。此外,3个蛋白质是在A、B期表达C期关闭,6个蛋白质A、C期表达,B期关闭,5个蛋白质A期关闭,而B、C期表达。初步表明小峰熊蜂蜂王从蛹期发育到成蜂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保守蛋白质来调控,而且还需要一些特异蛋白质。  相似文献   
999.
刘志源  孙玉诚  王国红 《昆虫知识》2012,49(6):1696-1702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植物建立起应对昆虫取食为害的精密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植物转录组调控中防御应答基因的表达及防御物质的合成因不同的昆虫取食方式而异。一般来说,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时造成大面积组织伤害,可诱导植物产生伤害反应;而刺吸式口器昆虫因其特殊的口针取食,诱导植物激活病原体相关的防御途径。不同的防御途径激活不同的识别机制和信号途径。本文从信号识别和转导上综述了不同食性的昆虫取食植物时所引发的防御反应,分析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NAC类转录因子与桃果实内果皮发育木质化的关系,本文以桃内果皮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法获得了两个NAC类转录因子的全长编码区,分别命名为PpNST1和PpSND1。序列分析表明2个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188bp,可编码396个氨基酸,其预测蛋白均包含1个NAC结构域和2个特征结构域(LP—box和WQ-box)。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pNST1和PpSND1与苹果、葡萄、毛果杨和拟南芥等参与调控次生细胞壁形成和木质化的NST/SND1类转录因子具有较高同源性。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的表达水平随内果皮的木质化程度加强而不断升高,分别于盛花期后59和52d达到最高表达量,且它们在内果皮中的表达水平远高于中果皮。对PpNST1和PpSND1下游可能的作用靶标进行进一步的表达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可能在内果皮发育木质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