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东灵山地区大步甲属物种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多样性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晓东  周红章  罗天宏 《生态学报》2002,22(10):1724-1733
针对东灵山地区的11种不同生境,利用巴氏罐诱法研究大步甲属(Carabus)种类多样怀及其变化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本地区有大步甲10种,其中C.manifestus Kraatz和C.crassesculptus Kraatz为优势种,占总数的70.8%,与C.smaragdinus Fischer、C.vladimirskyi Dejean和C.sculptipennis Chaudoir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2)从物种丰富度和数量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龙门林区(以森林为主)、梨园岭退耕区(以灌丛和萌生丛为主)、东灵山主峰区(高海拔,亚高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由高到低依次为梨园岭退耕区、小龙门林区、东灵山主峰区;均匀度指数值(E)梨园岭退耕区最高,其次为东灵山主峰区,再次为小龙门地区;(3)利用物种的发生与频度数据,对11种不同生境进行栖息地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东灵山主峰区的3种生境可归为一类,小龙门林区5种生境可归为另一类,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单独为一类,梨园岭退耕区的山杏和荆条灌丛构成一类,这反映了大步甲属种类分布的地域及生境特点,特别是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和地表覆盖层等特点;(4)通过物种间的相关分析看出:C.smaragdinus和C.granulatus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它们对退耕区的选择倾向;C.crassesculptus、C.canaliculatus、C.manifestus和Carabus sp.之间,虽然后两种间未达到显著性,但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森林生境选择倾向;(5)大步甲成虫的季节性活动主要在4-9月份间,高峰期集中在6-8份月,各物种在生境内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与该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一致。研究表明,大步甲物种分布受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地表覆盖层等环境因素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生境肥干扰程度有关,生态恢复将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红壤线虫数量特征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李辉信  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2002,22(11):1882-1889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保护荒地>干扰荒地>马尾松>小叶栋>木荷>混交林(木荷—马尾松)。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春季和冬季较多,秋季居中,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尸<o.01)。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P<0.05),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CDA)将不同植被下的祥地分为3组,自荒1和自荒2为1组,小叶栋、木荷和混交林为1组,而马尾松单独为1组。总之,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韧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3.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群落由 81种组成 ,其中包括新种 2种 (山东三盲甲螨Trimalaconothrusshandongen sis、大隙钉棱甲螨Passalozetesmacrofissure)国内新记录种 5种和未定名种 18种、优势种 4种 (细条木单翼甲螨Xylobatestenuis、丽扇珠甲螨Licnodamaeuspulcherrimus、大洋上罗甲螨Epilohmanniapallidapacifica和姬三皱甲螨Rhysotritiaardua)。甲螨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春、冬季数量最高 ,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 5个优势属季节变化与整个群落基本一致 ,均是夏季密度最低 ,但高峰季节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4.
缅阴虫属(Burmoniscus)是我国长江以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重要的陆栖等足类。本文对我国该属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做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该属的代表种类——眼斑缅阴虫(B.ocellatus)的栖息地、食性、食量及繁殖季节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5.
我国不同季节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阐明不同季节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NPP变化机制。本文使用1982-1999年间的AVHRR/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资料,结合植被分布图和土壤质地图,利用生态过程模型,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及其地理分异。结果表明,在1982-1999年的18年间,4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NPP的增加主要由生长季节的提前所致。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林灌丛,温带草原及草甸,稀树草原、高寒植被,荒漠以及人工植被NPP的增加主要来自生长季生长加速的贡献。从区域分布看,在四季中春季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域;夏季NPP增量最大的地区包括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四川盆地,雷州半岛,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江南山地东部;而秋季植被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有云南高原-西藏东部和呼伦湖的周围等地区。不同植被和地理区域NPP的这些响应方式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1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广东省2000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62阀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104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5和宗谱8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为优势宗谱;宗谱4和12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14.4%和9.6%,为亚优势宗谱;其余的29个菌株,分别归属于其它10个宗谱,其中有5个宗谱是单菌株宗谱。本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性:遗传结构呈由北向南多样化的趋势;各个稻作区甚或亚区有其特异性的宗谱。本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也显示分明的生长季节特性:来源于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后者的遗传宗谱要比前者的复杂、多样。研究还表明,虽然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2000年度与1998-1999年度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仍然具有良好的相承性和可比性。如何进一步验证和把握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所表现出的时空特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7.
本研究试图揭示 (1)社会环境影响雌性果子狸 (Pagumalarvata)的交配日期 ,(2 )哺乳期母兽有雌二醇浓度升高的现象。通过检查是否排出交配栓并结合交配行为的发生与否确定开始交配的日期 ,使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尿中雌二醇浓度。结果表明 (1)一雄两雌组中优势雌兽开始交配的日期显著早于劣势雌兽和单雌组雌兽 ,劣势雌兽和单雌组雌兽之间无差异 ;交配期优势雌兽尿液中雌二醇浓度明显高于劣势雌兽 ,而与单雌组中的雌兽无差异 ,但单雌组中雌兽尿液中雌二醇的浓度明显高于劣势雌兽雌二醇的浓度 ;(2 ) 5头母兽产后第二天雌二醇浓度开始上升 ,在第 5天时达到高峰 ,其中 4头母兽的雌二醇浓度共出现了两个峰值 ,其间隔为 16 75± 4 4 6 (4)天。上述结果说明 :(1)社会影响仅对优势雌性个体的繁殖有促进作用 ;(2 )哺乳期雌二醇水平的升高是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8.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拌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4种啮齿动物: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14%和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最低。结果表明,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9.
高寒山区植物根抗氧化酶系统的季节变化与抗冷冻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寒山区(海拔2900m)和选取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即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sphyondylodes)、花誉麦(Bromus sinensis)和垂重申披碱草(Elymus nutans),测定了秋末、冬初、冬季、春季气温变化过程中其根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变化,分析了抗氧酶系统在根抗冷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秋末降温植物根中MDA含量增加,尔后下降,在冬季和翌年春季保持相对稳定。从9月初到10月下旬,4种植物根中SOD、CAT、POD活力平均增加170%、130%和56%。在冬季下降,但仍远高于9月,在春季气温上升过程中酶活力上升。根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保护酶系统,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膜完整性有关,据降温过程中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变化,可将根冷适应分为两个阶段,即第1阶段平均气温在0℃以上,抗氧酶活力增强,MDA增加阶段,第2阶段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最低气温降到-15℃以下,抗氧酶活力下降,MDA无明显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0.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黑线仓鼠食物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和中原地区草原、农田的一种农牧业害鼠[8] ,在这些生境中 ,其食物以各种农作物和牧草种子为主 ,并取食大量昆虫[1,3 ,5,6 ] 。在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地环境中 ,由于该种耐受高温环境的能力相对较低 ,仅分布在郁蔽程度较高的固定沙地和农田。研究表明 ,本地区该种的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2 ] 。结合研究其数量变动规律 ,我们于 1996年 4~ 10月对其食物构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 ,以分析其生态适应对策。1 研究方法研究点设在库布齐沙地东段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