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抱行为作为保持体温与增进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经在非人灵长类中广泛存在,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在各物种间呈现出多样的模式。本研究自2007 年9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模式进行了1 637 回次的扫描,结果表明研究群内的个体回避单独休息,倾向于形成团抱,团抱主要发生在2 个或3 个个体之间,较少形成4 个或4 个以上个体的团抱;团抱主要由青少年个体和成年雌性组成,成年雄性和携婴雌性多参与小的团抱,青少年猴更频繁地出现在3 个个体的团抱中,未携婴雌性在4 个和4 个以上个体团抱中比例明显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团抱伙伴的选择有各自的偏好,大多数团抱由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发起,但获得较少的团抱;雌性和携婴雌性较少主动发出但获得较多的团抱,这显示出雌性作为团抱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亲和力;此外团抱模式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寒冷期团抱的频率和大小都会增加,并且个体选择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区域团抱以保持体温,春季生育期个体倾向于在树冠层团抱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并且避免婴猴被捕食。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行为是物种在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对山地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进化中以行为模式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2.
赖平  王凭青  张宝云  储明星  刘重旭  谭颖  樊奇 《遗传》2012,34(3):281-288
动物的季节性繁殖, 是指其繁殖活动从静止到复苏的一个年周期性循环。研究显示, kisspeptin和RFRP对繁殖的季节性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非繁殖期最显著的特点是雌激素对GnRH分泌的负反馈效应的增加, 而雌激素的这种效应是由kisspeptin神经元传导的。因此, kisspeptin是影响繁殖活动的一个重要因子。RFRP的表达依赖于褪黑激素的分泌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在非繁殖期对繁殖活动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此外, 甲状腺激素在繁殖期的终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多巴胺能神经元A14/A15也促进了雌激素负反馈效应的季节性变化。这些神经元系统通过协同作用一起调节了生殖功能随光周期的季节性转变。文章对繁殖的季节性和这4个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3.
2008 年6 ~9 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通过自助餐式食物选择实验测定了高原鼠兔对20 种植物的取食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季节20 种植物中黄酮、缩合单宁、简单酚和总酚4种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分析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与高原鼠兔食物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选定的20 种植物中高原鼠兔喜食的植物有7 种,可食的植物有7 种,厌食的植物有6 种。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在不同的植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且有生长季节早期含量低,随后逐渐增高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高原鼠兔对植物的选择性与植物中黄酮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喜食植物的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厌食植物,喜食植物的单宁含量显著小于可食植物,可食植物的单宁含量显著大于厌食植物。在喜食植物中,高原鼠兔取食量与简单酚和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结果部分验证了植物次生代谢物作为植物的防御对策明显影响高原鼠兔对食物选择的假说。黄酮类次生代谢物明显抑制高原鼠兔的取食,缩合单宁对高原鼠兔食物选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原鼠兔有少量取食但避免大量取食简单酚和总酚含量高的植物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34.
分析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1959-2008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并进行修正,计算了1959-2008年南方地区干旱指数,分析了年、季、月尺度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干旱强度、干旱站次比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南方地区年尺度干旱风险总体较小.干旱空间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以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重,其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等主要农作区;其次为冬旱,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西部和华南地区等冬作区;春旱和夏旱较轻,春旱多发区在西南地区西南部、华南南部以及淮北等地,夏旱多发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东北部.研究区干旱多发区呈明显的月际波动变化和空间转换,11月到次年5月,干旱多发区范围随季节推移减小,5-11月,干旱多发区范围随季节推移增大,4-6月干旱发生范围最小,11-12月干旱多发区范围最广.1959-2008年,南方地区年尺度干旱范围略有减小、干旱强度略有增强,但不同季节表现不尽相同:春旱范围略有减小、强度减轻,夏旱范围明显减小、强度减轻,秋旱范围明显增大、强度增重,冬旱范围减小、强度减轻.  相似文献   
135.
短效不育剂控制下季节性繁殖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鼠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人们可以利用杀鼠剂和不育剂对其进行控制.害鼠在摄食不育剂后导致不育,但有时不育鼠会恢复生育能力,生育后代,使种群规模增大.本文建立了灭杀控制和短效不育控制下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在模型中每隔固定时间施行两种控制,在害鼠的繁殖具有季节性的前提下,分析了模型的形态以及害鼠不育率、灭杀率、控制间隔、不育剂有效期等参数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高的不育率和灭杀率,以及较短的控制间隔会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使种群较小,甚至灭绝.短效不育剂限制了不育剂在控制害鼠上的作用,也降低了控制的效果.在使用短效不育剂控制害鼠的情况下,在繁殖季节后期,害鼠种群会有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6.
澳大利亚轮藻植物研究历史悠久,迄今约有95种被描记。在Wood(1972)对澳大利亚轮藻植物的修订研究中,一些种因为标本遗失或已损坏而未包括在内,其中有的种近年来又被重新发现。本文重点介绍Nitella hookeri A.Br.var.arthroglochin A.Br.,Lychnothamnus barbatus(Meyen)Leonh.和Nitella partita Nordst.的发现过程及其产地生态环境,探讨了季节性湿地对轮藻植物的保护意义。N.hookeri var.arthroglochin早在1854年就发现于澳大利亚,并于1887年再次作为澳大利亚特有物种而被记录,然而从此销声匿迹,直至1989年才再度问世,它重新出现的地点为新南威尔士州高海拔花岗岩风化土壤地区的季节性溪流中。L.barbatus则为R.D.Wood首次发现于1960年,嗣后一再搜寻并无踪迹,直到1996年才于昆士兰东南地区亚热带阵发性溪流中被再次发现。昆士兰中部干旱地区1889年一度见到的N.partita,也是近一百年后才在新南威尔士州西北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湿地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7.
土壤藻生物量及其在荒漠结皮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春香  刘永定 《生态学报》2003,23(2):284-291
土壤藻生物量方法方面的不统一和操作性误差已长时间影响着土壤藻的研究进展。以沙坡头不同龄荒漠土壤为样点,通过直接计数、培养计数、体积换算法等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土壤藻生物量相对规范测定和计量方法——体积法;测定当地无浇灌溉人工区结皮中生物量为5.99-8.58mm^3/g dry soil,灌溉区1.28mm^3/g dry soil,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与当地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等33项环境因子逐步回归显示,它们与当地降水量、土壤中总钾、水解氮、Fe^3 、粉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有机质、Cu、Zn含量显著负相关,同时受土壤中Co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毛白杨维管形成层带细胞超微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次生木质部)是树木形成层细胞分化的产物,形成层的活动方式不仅影响木材的产量。而且影响木材的结构和性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生长在北京地区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枝条形成层带细胞一个完整活动周期的超微结构变化。在木质部母细胞完全恢复活动之前,形成层纺锤状原始细胞的分裂和韧皮部细胞的分化已经开始。枝条上芽的展开和幼叶的生长可能决定了形成层带细胞的这种活动方式。透射电镜观察更清楚地揭示了树木形成层细胞在活动初期的分化特点。活动期形成层细胞中的大液泡在进入休眠期后逐渐分成许多小液泡分散在细胞质中。随着液泡融合逐渐消失的深色蛋白类物质又重新充满了大部分液泡。油滴和淀粉颗粒的年变化情况同液泡中的蛋白类物质基本相似。无论在活动期还是休眠期,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质膜上都发现有许多可能与物质运输有关的小泡状内折。由核膜,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及其分泌小泡组成的细胞内膜系统,在形成层活动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态和分布明显不同,尤其在形成层细胞的恢复活动及其衍生木质部细胞次生壁的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活动周期中,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径向壁都比弦向壁厚。处在休眠期的形成层带细胞,其径向壁和弦向壁的差别则更明显。形成层恢复活动时,径向壁上特别是弦向壁相连的角隅处出现部分自溶现象。细胞壁特别是径向壁的变薄是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9.
太湖梅梁湾漫衰减系数季节性差异及其主导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6-08-16、2007-3-28和2007-11-12三次在太湖梅梁湾15个样点的观测数据,对漫衰减系数(Kd)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梅梁湾地区Kd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总吸收系数,后向散射作用对Kd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非主导作用;梅梁湾地区水体Kd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水体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3月份Kd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色素物质和后向散射作用,而8月份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而11月份相对较为复杂,在440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59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其次是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后向散射作用、CDOM吸收作用,67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后向散射作用和CDOM.  相似文献   
140.
吴刚 《昆虫学报》2005,48(4):531-536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福州建新和闽侯上街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季节性变化。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网室内脱离选择压力后对杀虫剂敏感性显著升高。与敏感的F21子代的LC50相比,2002年6月8日至2004年11月18日期间,建新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8~31.2,9.3~14.7,9.3~35.7,7.0~16.6,和13.3~30.1倍;2003年6月5日至2004年12月17日期间,上街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34.9,4.0~14.3,9.2~38.6,7.8~18.9和12.1~24.2倍。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5月份和6月初抗性水平最高,12月份较低,6月末最低,尤其在6月份期间20天内抗性水平急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菜蚜茧蜂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在脱离选择压力后不稳定,且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表2参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