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本文研究了秋冬季节淡水大米草(Spartina densiflora)沼泽中野生豚鼠(Cavia a perea)的丰度、繁殖和微生境利用,以及其对当地植被和棉鼠类(Sigmodontine)啮齿动物的影响。野生豚鼠喜好S.densiflora覆盖度高的生境。繁殖个体(成体)主要利用矮草为主的斑块,幼体则主要利用禾本科植物为主的斑块。结果说明,野生豚鼠微生境的利用受捕食风险和食物种类的影响。在淡水沼泽中,野生豚鼠的丰度、繁殖、体重和微生境利用没有季节性变化,它们对植物的取食和活动跑道的建造对植被结构和同域的啮齿类动物没有负面影响。通过对具有中度季节性变化的淡水生境中的豚鼠种群和具有高度季节变化的草地和路边中的豚鼠种群进行比较,表明野生豚鼠的种群动态以及豚鼠种群对植被和与其共生的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都受到冬季植被盖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2.
辽东栎叶片昆虫取食形状多样性及其变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叶片的植食性昆虫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昆虫取食叶片留下的形状变化多,易观察,可以作为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手段之一。研究北京西部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片被植食性昆虫取食状况,发现昆虫对辽东栎叶片的危害非常普遍,叶片被食频率约为90%,被食面积约5%,取食状可分为9类,其中以缘食和孔食为主,共记录20余种植性昆虫,其中蛾类幼虫和甲虫是主要取食种类,植食性昆虫集中出现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5-6月份),7月份后,大多数幼虫发育成熟,取食叶片的面积减少。各取食状所涉及昆虫种类的组成不同,面积呈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其中缘食状和孔食状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辽东栎叶片在展叶初的叶面积最低,在7月底均达到最大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重量也在展叶初最低,在6月底接近最大值,不同坡向的辽东栎林和叶片面积,单位面积重量及叶片被食面积均有显著差异,偏阳坡(东南坡) 高于偏阴坡(西北坡)。以上结果表明,辽东栎叶片维持了昆虫物种多样性,昆虫的生长发育与辽东栎的物候规律相互协调,昆虫种类的取食呈季节和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3.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南绿春县李仙江大黑山番龙眼群落以无患子科的番龙眼和苏木科的无忧花为乔木层优势种,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渐尖、叶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属一种热带 北缘的热带季节性雨林类型,该群落物组成复杂,动态结构稳定,处于生长期。  相似文献   
114.
沙冬青几种光合特性的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沙冬青几种光合特性的季节性变化,在气温升高时,沙冬青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均呈下现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却呈上升趋势。根据Farquhar和Sharkey提出的关于区分气孔限制的两个标准,结果表明Pn的下降可能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导致。研究还证明,Rubisco大亚基的相对含量以及光化学活性与Pn的季节性变化相关,表明CO2同化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5.
马志良  高顺  杨万勤  吴福忠 《生态学杂志》2015,26(10):2913-2920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马尾松、柳杉、杉木、香樟、红椿、麻栎6个典型树种凋落叶的Ca、Mg、Mn在第一个分解年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年的分解,6种凋落叶Ca、Mg、Mn释放率分别为-13.8%~92.3%、4.0%~64.8%和41.6%~81.1%.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Ca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整体上呈现释放的模式;香樟凋落叶Mg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5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柳杉和红椿凋落叶Mn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凋落叶Ca、Mg、Mn的释放明显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且因凋落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a、Mg、Mn在雨季的释放率和释放量均高于旱季.初始养分含量和降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元素释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6.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re是云南彝族长期广泛使用的昆虫药物,其虫体和防御液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明确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刺激性防御液的组成、组分含量及抗菌活性的季节性变化,本研究通过常规饲养喙尾琵琶甲成虫,每月初对该昆虫尾部采用直接刺激法收集防御液,观察其状态特征,应用GC-MS分析其组成及组分含量变化,并选择具有季节特征月份的防御液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防御液月采集率为0.06%~0.40%,年均采集率0.22%,月间分泌量差异较大。不同月份采集的防御液的状态及抑菌效果亦有所差异,在气温较低月份采集的防御液不分层,颜色为红棕色,采集的量相对偏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的MIC等于或大于512 μg/mL;气温较高的月份所得防御液,分层情况良好,液体呈现黄棕色,采集的量相对偏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64 μg/mL,大肠埃希菌的MIC为256 μg/mL,白色假丝酵母菌的MIC为512 μg/mL。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喙尾琵琶甲防御液中的6个主要组分:对苯醌,2-甲基-1,4-苯醌,2-乙基-1,4-苯醌,1-十三烯、2-甲基-1,4-苯二酚和4-乙基-1,3-苯二酚,比较发现1-12月间采集防御液的主要成分及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综上所述,喙尾琵琶甲刺激性防御液的组成、组分含量及抗菌活性会呈现出季节性的差异,其抗菌活性的差异与醌类、酚类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7.
基于全球库存建模和制图研究(GIMMS)第三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3g)产品和气象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T检验,分析了1982—2015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春、夏、秋季NDVI时空演变的差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寒草甸春、夏、秋季NDVI整体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高寒草原春季和夏季NDVI均显著增加,变化速率均为0.0002/a(P<0.05),而秋季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2)空间上,高寒草甸春季NDVI显著增加面积占比31.95%,集中分布在祁连山区和三江源区,夏季NDVI显著增加的面积占比32.1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三江源地区和一江两河流域;秋季NDVI显著增加的比例为24.59%,集中分布于祁连山区和一江两河流域。高寒草原春、夏、秋季NDVI显著增加的区域均集中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区,分别占比44.20%、43.09%和37.99%。(3)高寒草甸春季和秋季NDVI均与气温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达0.41(P<0.05)和0.23(P<0.05),夏季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  相似文献   
118.
渤海南部牙Ping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对一个25年生大冷杉林在伪潜育土至45cm矿质土壤里,从1987年晚秋滞水期至1988年生长旺盛期的毫根量动态及化学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滞水期土壤中死根量(5558kg Ds/ha)显著高于活根量(3594kg DS/ha)。生长旺盛期初,括根量增加约50%,死根量降低约27%。经过夏季至生长旺盛期末,活根量仍略有增加,死根量继续降低。毫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滞水期活根中K、Mg及Zn九离子含量显著低于生长旺盛期,Mn离子含量则明显高于生长旺盛期。这一结果表明,除了与季节性相关的生长节奏因素外,大冷杉毫根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滞水状况所致。  相似文献   
120.
为了解福寿螺耐寒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华南地区的雌雄福寿螺进行了过冷却研究及低温胁迫下存活率调查,并对入冬前后其体内耐寒性生理生化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雌雄螺的过冷却点均值分别为-6.83 ℃和-6.26 ℃,雌螺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雄螺;进入冬季后,福寿螺自由水含量明显下降,结合水、甘油、脂肪、糖原含量均出现明显上升,除甘油外,其余各耐寒性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未经过冷驯化的雌雄福寿螺经过10 ℃处理7 d后存活率均在90%以上,继续在5 ℃下培养7 d后存活率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壳高差异.野外调查发现在福寿螺自然种群中雌螺多于雄螺.表明福寿螺雌螺的耐寒能力强于雄螺.这对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自然性比及其耐寒性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