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检测对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EC)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因绝经后出血就诊的92例疑似子宫内膜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EC患者48例(EC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4例(良性组)。比较两组CA125、CA199、NLR及PLR水平,对比两组子宫内膜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子宫内膜容积(EV)变化及血流信号分布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CA125、CA199、NLR及PLR检测对绝经后EC的诊断效能。结果:EC组CA125、CA199、NLR及PLR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EC组三维超声参数VI、FI、VFI及EV均高于良性组(P<0.05)。EC组血流信号Ⅱ级占比25.00%,Ⅲ级占比70.83%;良性组血流信号Ⅱ级占比88.64%,Ⅲ级占比2.27%。EC组血流信号Ⅱ级占比低于良性组,血流信号Ⅲ级占比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血流信号0级、Ⅰ级比较无差异(P>0.05)。ROC结果显示五项检查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4(95%Cl:0.902~0.985),具有更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为89.10%、特异度为91.80%)。结论:CA125、CA199、NLR及PLR检测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诊断绝经后EC效果显著,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雌牛生殖道内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体的大小和形态,判断屠宰母牛的发情时期,分别收集发情第3天(D3)和第7天(D7)的输卵管液(OF)和子宫液(UF),通过HPLC分析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总共检测到23种氨基酸,包括除Cys外的19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另外四种(βAla,Tau,Orm和Cit)非蛋白质氨基酸。OFD3、UFD3、OFD7和UFD7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1.6、46.9、26.3和17.2mmol/L,其中,Gly含量最高,分别为14.7、14.4、11.1和4.4,其次为Glu、Gln和A1a,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均接近或低于lmmol/L。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及个别氨基酸含量在不同体液及不同发育时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子宫内膜Le^y糖蛋白在胚泡着床期间的变化,以及与胚泡表面阶段特异性Le^y抗原出现的关系,应用对Le^y寡糖特的AH-6单抗为探针,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免疫酶标染色,观察了小鼠子宫内膜Le^y糖蛋白在着床期的动态变化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未孕及着床前后的小鼠子宫内膜均含Le^y糖蛋白Mr50~200kD,未孕内膜的含量明显高于着床期间的样品;(2)在着床日(D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PNA(花生凝集素)为探针,应用ABC亲和组化技术,对69例原发不育症患者的子宫内膜PNA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原发不育症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PNA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年龄相似、有生育史的对照组子宫内膜的阳性率.不育症子宫内膜分泌欠佳的PNA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不育症分泌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阳性率.提示,这种差异可能与雌孕激素对两组子宫内膜作用水平的不同引起.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雌激素作用存在于完整的和去卵巢兔胚泡着床过程中,本文用~3H—雌二醇交换法测定了早期妊娠 D_3、D_5、D_7子宫组织的雌二醇受体浓度,并与去卵巢后仅补充孕酮的 D_7子宫作比较。结果显示:在 D_3、D_5、D_7的子宫细胞浆和细胞核中都存在雌二醇受体。妊娠7天去卵巢兔的子宫细胞核中雌二醇受体量与妊娠7天卵巢完整的兔作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去卵巢后子宫细胞核中雌激素受体浓度并未受影响,因此雌激素作用依然存在。关于胚泡是否有雌激素受体的问题,本工作在胚龄5、6、7天胚泡中未测得雌二醇受体。据此,胚泡着床时,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母体子宫组织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6.
子宫异常出血与细菌L型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子宫异常出血由内分泌紊乱、内膜肿瘤和子宫内膜炎引起。通过对471例子宫异常出血内膜组织的细菌学及免疫组化等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85.7%)出血者原因不明,其中376例子宫内膜查见L型菌。本组细菌L型感染率为93.8%。提示子宫异常出血(包括绝经后出血)与细菌L型感染关系也很密切。并认为,子宫内膜细菌L型感染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选择作用于细菌胞膜的药物治疗细菌L型感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iRNA 沉默整合素茁1 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ECC-1细胞系(ER阳性) 和KLE细胞系(ER阴性),分别转染Integrin beta1 siRNA 质粒(Integrin beta1 siRNA 组)、无义序列siRNA质粒(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 质粒(空载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 茁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 beta1、 beta-catenin 和C-Myc 蛋白的表达,Transwell 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MTT 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Integrin beta1 siRNA 组ECC-1 细胞和KLE 细胞中Integrin beta1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P<0.05); Integrin beta 1 siRNA组ECC-1 细胞和KLE细胞中beta-catenin 蛋白和C-Myc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grin beta1 siRNA组ECC-1 细胞和KLE 细胞中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 和空载对照组(P<0.05);Integrin beta1 siRNA 组ECC-1细胞和KLE 细胞的A 值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P<0.05)。结 论:特异性抑制Integrin beta1 基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可能与抑制Wnt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2,Trop-2)在病变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正常子宫内膜或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Trop-2蛋白的表达,其中单纯增生子宫内膜患者26例,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3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为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显示,Trop-2蛋白在正常增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几乎不表达,在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子宫内膜腺癌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阳性率分别为35.29 %和65.00 %,经过对比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水平随内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rop-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与其严重程度一致,可反映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对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Pub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报道的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文献,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对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女,64岁,发现盆腔肿物半月伴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盆腔CT提示:宫体与宫颈局部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宫底及宫体上段可见内膜。宫腔镜下组织活检病理:(宫内物)符合低分化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行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大网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接受CHOP方案化疗六程,现治疗后随访17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极少见,组织学上以大B 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确诊。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上以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