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接受开放性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B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明显比A组多(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术中大出血以及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I-QOL以及FACT-G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2.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女性生育并伴有恶性侵袭性的妇科良性疾病。以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异位至深部子宫肌层,并伴随相邻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为特征,其临床特点特殊,近期统计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且趋向年轻化。现有研究报道子宫腺肌发病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存在的基底层干细胞可能与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脱落、增殖相关,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异常性疾病包括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子宫内膜干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在局部环境的诱导下增殖、分化或可形成子宫内膜的异位病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子宫腺肌病发病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A125水平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取同时期参加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血清VEGF、IGF-1、CA125的水平,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患者的疗效。结果:34例痛经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改善,最终29例完全缓解,有效率85.2%。患者组治疗前血清VEGF、IGF-1、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组血清IGF-1、VEGF和CA125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术后6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清IGF-1、VEGF、CA125的变化可能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中作为疗效和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2月我院子宫内膜癌组织7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5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研究组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者、病理分级G2+G3、肌层浸润深度≥1/2的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GDF-15与p-mTO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DF-15与p-mTOR蛋白表达升高,且与肿瘤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来曲唑片联合放疗对耐药性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VEGF、IL-6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产生耐药性的术后子宫内膜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术后联合放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芙瑞来曲唑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IL-6、CA125、HE4水平及ROMA指数的变化,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及八年后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IL-6、CA125、HE4水平及ROMA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VEGF、IL-6、CA125、HE4水平及ROMA指数较低(P0.05)。结论:来曲唑片联合放疗对耐药性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VEGF、IL-6、CA125及HE4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女性不孕患者,经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5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与5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GnRHR-Ⅱ的表达。结果:增生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均有GnRHR-Ⅱ分布;研究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GnRHR-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腺上皮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R-Ⅱ在子宫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均有表达,且在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均有分布,其分布于表达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有望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与卡铂联合化疗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42例纳入非老年组,年龄≥60岁的患者36例纳入老年组,均给予多西紫杉醇与卡铂联合化疗。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化疗实施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组织学分型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老年组患者采用低剂量完成化疗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周期及中断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及消化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与卡铂联合化疗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治疗效果与非老年患者类似,安全性尚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骨桥蛋白(OP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行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OPN及MMP-9,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D3~+、CD4~+、CD8~+、CD4~+/CD8~+,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OPN、MMP-9,TNF-α、IL-6、IL-8,CD8~+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温阳化瘀法可下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OPN及MPP-9表达。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联合妇乐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妇乐片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以桂枝茯苓丸联合治疗,所有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LS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AFP、LSA、TNF-α、VEGF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4%,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桂枝茯苓丸联合妇乐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推测其机制与降低血清AFP、LSA、TNF-α、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0.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与核酸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基因表达,具有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作用。LncRNA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关注。其中,关于LncRNA与3种最常见的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的研究,揭示其在肿瘤细胞或组织中扮演着类似于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双重角色。并通过多种调控机制,参与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转移等过程。因性激素受体分布的特异性,使得与之相关的多种LncRNA的表达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文总结LncRNA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涉及到的LncRNA种类、表达差异、作用机制及作为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