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0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相似文献   
82.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83.
以盆栽的1年生香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数施肥的方式,测定1~5级细根的C、N、P、K含量,并探讨施肥对香樟幼苗细根养分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根序细根的全C浓度差异不显著,施肥对细根全C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2)在所有根序中,N、P浓度最高的是1级根,但其K浓度却最低;N、P含量最低的是5级根;(3)细根的N、P含量随着根序的增加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4)施N肥能显著增加1~2级细根的N含量,施P肥能显著增加1级根的P含量,N+P肥较之P肥更能提高1级根对P的吸收;(5)C∶N∶P受根序的影响非常明显,1级根平均为366∶16∶1,5级根则为807∶12∶1,而且C∶N∶P随着根序增加而显著升高,但N∶P无显著影响;(6)虽然施肥对细根C含量无影响,但施N肥或N+P肥对1~2级细根中N的含量有显著性增加。综合分析可知,处理9对香樟苗期养分浓度指标影响最为显著,即施肥量为氮素4g·株-1、磷素4g·株-1、钾素2g·株-1时,对香樟幼苗细根的生长发育有较好地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香樟的速生丰产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宿主主要为鳞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昆虫。杆状病毒感染其宿主细胞时产生多种整合膜蛋白,通过细胞连续膜系统,从内质网、外核膜到内核膜,并最终定位到病毒粒子囊膜上。杆状病毒编码的内核膜分选模序作为一种蛋白分选信号序列,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杆状病毒编码的内核膜分选模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其作为一种新型蛋白定位信号的分子作用机理和分选作用模型,以及与杆状病毒经口感染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仅在分子水平上丰富和补充了人们对蛋白分选机制的认识,而且对于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85.
选取病床使用率等5项指标,运用直接优先加权定序法和预先设定的规则对26个科室的病床需求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判,筛选出14个符合条件的科室,作为床位分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记述中国头管蓟马属Cephalothrips1新记录种:念珠头管蓟马Cephalothrips monilicornis (Reuter,1880).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头管蓟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87.
以化香树果序为原料,60%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对总黄酮的传质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平板模型,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化香树果序总黄酮提取的动力学方程,求得了速率常数、活化能、相对萃余率等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可为化香树果序总黄酮提取工程放大和深入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8.
转录因子FOXM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是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但与卵巢癌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检测68例卵巢癌标本、21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4例正常卵巢标本以及3株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OVCAR3细胞、SKOV3细胞)中FOXM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卵巢癌中FOXM1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极为显著,其中低分化细胞中表达强于中高分化细胞(P=0.013),Ⅲ~Ⅳ期表达强于Ⅰ~Ⅱ期(P=0.011),但与病理类型无关;FOXM1在3株卵巢癌细胞系中均有较强表达.FOXM1在卵巢癌组织及3种卵巢癌细胞系中存在高表达,且与卵巢癌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存在难产因素初产妇产程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326例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产程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程图异常组中难产因素的构成比和剖宫产率均高于产程图正常组;存在难产因素的组别(胎方位异常组、宫缩乏力组、巨大儿组)产程中各阶段时限均较正常产妇组长,宫颈扩张速度均较正常组慢,胎头位置均高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中对产程图中各阶段时限、宫颈扩张速度及胎头位置等指标进行监测,来预测和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因素的存在,及时给予处理,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DNA检测方法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意义。方法:580例妇女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第2代杂交捕获法(HC Ⅱ)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并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确诊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580例受检者中病理诊断为炎症207例(35.69%),CIN Ⅰ 224例(38.62%),CIN Ⅱ 96例(16.55%),CIN Ⅲ 38例(6.55%),浸润癌15例(2.58%);②TCT检测异常者中炎症52例(25.12%),CIN Ⅰ 177例(79.02%),CIN Ⅱ 85例(88.54%),CIN Ⅲ36例(94.74%),浸润癌15例(100%),其中CIN Ⅱ和CIN 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炎症组和CIN Ⅰ组,低于湿润癌组(P〈0.01或0.05);③HPV DNA检测阳性者中炎症66例(31.88%),CIN Ⅰ 152例(67.86%),CIN Ⅱ 83例(86.46%),CINIII 35例(92.11%),浸润癌组15例(100%),除CIN Ⅱ和CIN 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HPV-DNA检测阳性组CIN和浸润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④30岁以下高危险型HPV感染率(65.53%)显著高于30岁以上34.47%感染率(P〈0.01);⑤联合应用TCT、HPV-DNA检测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14%和69.28%,高于TCT或HPV-DNA的单独检测。结论:宫颈高危险型HPV感染是CIN及宫颈癌的主要发病因素,并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HPV-DNA和TCT联合应用可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