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根据胚胎外部形态变化、主要生理特征及行为的出现,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5个时期。在水温11.0~18.0℃下,从受精卵形成至蝌蚪两侧鳃盖完全闭合、出水管形成为止,共历时470.18 h。卵裂开始时集中在动物极顶端,直到囊胚早期植物极才出现分割线;胚体的出膜时间集中在右侧鳃盖闭合期,出膜后即具备主动取食的能力,属于晚出膜类型;隐蔽的产卵环境、特殊的卵群附着方式以及大卵径、高卵黄量,是太行隆肛蛙对低温条件下早期胚胎发育时程长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462.
Xiong RC  Jiang JP  Fei L  Wang B  Ye CY 《动物学研究》2010,31(5):490-498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的早期胚胎及胚后幼体的发育过程,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分期。把凹耳臭蛙的发育过程分成两个阶段:1)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即从蛙卵受精到鳃盖完成期,在18~23℃水温下,凹耳臭蛙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历时324h;2)蝌蚪发育阶段,即从鳃盖完成期结束到尾部被完全吸收,本阶段在20~24℃水温条件下历时1207h。凹耳臭蛙蝌蚪未发现腹吸盘特征,从形态特征上支持了分子系统分类学将之从湍蛙属划出的观点。实验中发现,多数胚胎在8细胞期为纬裂,16细胞期为经裂,同时有小部分胚胎(1.5%)在8细胞期为经裂,16细胞期为纬裂。该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卵裂率、孵化率、发育速度,以及生态适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463.
浙江天台山落叶阔叶林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则新   《广西植物》2000,20(2):107-116
天台山次生落叶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 ,科属组成分散。区系成分复杂 ,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 ,温带、亚热带分布的类型居多。群落的生活型高位芽植物最多 ,地面芽植物次之。该群落叶的性质以小型叶、单叶、草质、非全缘为主。群落各样地间的相似系数除沟谷 3样地有较高的相似性外 ,其余各样地的相似系数均较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各样地间多样性指数测值变幅较大。群落垂直结构复杂 ,地上成层明显。样地内多数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群落的种类组成不稳定。乔木层中多数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部分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464.
棘胸蛙养殖     
棘胸蛙(RanaSpinosaDaviel)又名石林鸡、棘蛙、石鸡、坑蛙、山鸡、石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分布在我国四川、贵州、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多生活在海拔150~1000m,以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覆...  相似文献   
465.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 N,122°78′30″ 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韩国及中国山东文登昆嵛山分布的韩国林蛙(R. coreana)遗传距离最近,并在最大似然树中聚为一支,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韩国林蛙,系辽宁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次发现将辽宁省分布的蛙属物种增至5种。  相似文献   
466.
2021年4月在福建宁德蕉城区石墩村采集到3只相同蛙类,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隶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Odorrana)的凹耳臭蛙(O.tormota).凹耳臭蛙为中国特有种,之前仅被报道分布于安徽黄山,浙江建德、天台、安吉,江西婺源和江苏宜兴,其纬度分布范围在29°~31° N之间.该物种...  相似文献   
467.
大头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深 《遗传》1991,13(5):22-23
本文报道了云南产大头蛙(Rana kuh1ii)的核型,其2n=22(20M+2ST), NF=42;除No.11外,其余各对均显示着丝点C-带;一对Ag-NORs和SC位于10q。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468.
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及其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91,13(2):6-8
本文报道了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和Ag-NORs。用骨髓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离心法或蒸气固定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天台蛙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2对st染色体,6对sm染色体和5对m染色体。No.11染色体上有一恒定的次组痕;合征姬蛙2n=24,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6对小型染色体,除NO-3为st染色体外,其余的均为m染色体。一对次绕痕位于No.9染色体长臂上。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Ag-NoRs分别位于No.11和No.9染色体的次槛痕区,未见有扩增现象。  相似文献   
469.
花臭蛙核型、C-带、银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宁  魏刚  李德俊 《遗传》1990,12(3):22-24
花臭蛙Rana schmackeri的核型为2n=26,NF=52。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 2q、3q、4p、9q、上具居间区C-带、5未端具端粒区带。花臭蛙仅有一对NORs,位于10q上。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绿臭蛙与花臭蛙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70.
湖蛙的染色体组性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马英梅  王雪平  王冬梅  周峰 《遗传》1990,12(5):15-16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