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重要的革兰阳性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的报道显示出该菌耐受抗生素的能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为了探讨其耐药机制,对Sigma B(σB,李斯特菌中应对环境胁迫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抗生素耐受性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和比较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标准菌株EGDe和其σB缺失突变菌株EGDeΔsigB对盘尼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利福平、硫酸庆大霉素、四环素盐酸和红霉素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测定的MIC的基础上,利用MTT(噻唑蓝活体染色法)法比较EGDe和EGDeΔsigB在1×MIC、2×MIC和8×MIC的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3种抗生素中的生长活性。EGDe对盘尼西林青霉素(0.16μg/mL)、四环素盐酸(0.25μg/mL)和硫酸庆大霉素(0.5μg/mL)的MIC高于EGDeΔsigB(分别为0.08、0.125和0.125μg/mL);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的MIC 2种菌株没有差别,分别为0.19、0.125和0.032μg/mL;与EGDe相比,EGDeΔsigB在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培养基中的生长活性较差,对抗生素的抑制更为敏感,而且随着这3种抗生素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程度也随之增强。Sigma B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抗生素的耐受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1-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70例传单患儿和25例健康儿童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传单患儿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7.14%(61/70),对照组阳性率为8.00%(2/25),传单组与对照组EBV-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抗体检测中,传单组的VCA-IgM阳性率最高,达91.43%(64/70),对照组VCA-IgM全部阴性。传单组EB病毒VCA-IgM和EBV-DN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97.1%。结论 EBV抗体和EBV-DNA载量检测对儿童传单的诊断有极高的价值,尤其是VCA-IgM抗体和EBV-DNA联合检测,可提高儿童传单的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效应,为hGM-CSF基因修饰的HepG2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hGM-CSF基因转染HepG2细胞制备转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PBMC,体外诱导人PBMC。WST-1法测定PBMC的增殖活性及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CD4+和CD8+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INF-γ的分泌。结果:WST-1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组疫苗能诱导PBMC增殖,其增殖率优于野生型疫苗(p<0.05);其诱导的PBMC对HepG2的杀伤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FCM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疫苗组PBMC中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转基因组PBMC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为1989.76±254.21pg/ml,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能增加HepG2细胞疫苗的免疫原性,转hGM-CSF基因HepG2细胞疫苗可有效诱导PBMC增殖、分化,增加INF-γ的分泌,提高其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报道儿童EBV感染所致的临床疾病谱与年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EBV感染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EBV-VCA-IgM或EBV-DNA-PCR诊断的690例儿童EBV感染的疾病分布和年龄分布特点.结果EBV感染儿童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22例,占61.16%,非典型EBV感染268例,占38.84%.非典型EBV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为191例,占非典型EBV感染的71.27%.其他为皮炎或口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泻病、川畸病、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肾炎或肾病和CNS感染等.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呼吸道感染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EBV感染男女比为1.79:1.结论儿童EBV感染所致疾病多样,累及系统多,非典型表现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呼吸道感染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α2b-IFN对PBMC内CD25的诱导及对HCV-RNA、抗-HCV转阴效果。方法用BSA法检测慢性丙肝患者治疗前后CD25表达水平。以α2b-IFN(3 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内HCV-RNA和血清HCV-RNA、抗-HCV。结果慢性丙肝患者α2b-IFN治疗后静息期、诱导期CD25表达水平分别为(3.44±0.77)%、(33.62±3.95)%,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11/26)、57.69%(15/26)和65.38%(17/26),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α2b-IFN可诱导CD25表达,对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结果:ATRA敏感和耐药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2-DE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746±57)和(617±41),敏感与耐药患者的2-DE相比,有16个蛋白点表达明显上调,22个明显下调。另有4个蛋白点(Mr/pI:24.6kD/8.05,32.3kD/5.17,22.3kD/6.51,25.1kD/7.09)在敏感患者中特异表达,5个蛋白点(Mr/pI:21.9kD/5.45,23.4kD/6.27,22.9kD/6.65,23.9kD/7.39,24.7kD/7.65)在耐药患者中特异表达。结论: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APL对ATRA耐药的机制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揭示APL对ATRA耐药机理和发现新的临床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7.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和电穿孔法转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转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基于HISTOPAQUE的密度梯度离心及抗体标记纯化的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并以电穿孔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小干扰RNA。结果:基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面标志分子CD14的流式细胞分析表明得到了高纯度(89.95%)的外周血单核细胞;GFP荧光照片显示GFP表达质粒的转染效率为60%~70%;免疫印迹显示TRAF6的表达抑制(90%)下调了脂多糖(LPS)对JNK的激活,说明通过电穿孔技术有效递送了TRAF6小干扰RNA,表明单核细胞若缺少TRAF6将抑制LPS-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建立了一种高效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原代单核细胞的方法,且应用基于NucleoFectorⅡ的电穿孔技术实现了对此原代单核细胞的高效转染,为进一步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选择空腹血糖值(FPG)在正常范围内(3.20 mmol/L≤FPG<5.50 mmol/L)的中老年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60只,高能量膳食诱导12个月后,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和诱高血糖组(FPG≥5.50 m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组中36个糖尿病相关基因在诱导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膳食诱导后,诱高血糖组FPG和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而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分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基因表达水平上,诱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均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肝糖原磷酸化酶基因(PYGL)、水通道蛋白基因(AQP2)等19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高能量膳食诱导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一致,但诱高血糖组的mRNA表达量变化大,且三磷酸腺苷柠檬酸裂解酶(ACLY)、选择素L(SELL)、突触相关蛋白23(SNAP23)、突触融合蛋白(STX4)这4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仅在诱高血糖组高能量膳食诱导前后呈差异表达(P<0.05)。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检测HSF1 mRNA的real-time PCR的方法,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F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情况、HbsAg水平及AFP水平的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al-time PCR技术可以成功检测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HSF1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CR-DHPLC检测新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fimY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和hlyA基因序列的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61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试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进行灵敏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度较高,检测低限可达到为181CFU/ml。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