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6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软骨的修复是当前医学界十分棘手的难题,人们采取若干手段均收效甚微。由于软骨缺损时,其下的软骨下骨常出现硬化、退变,而新生软骨是无法与病变的软骨下骨进行整合的,所以在修复软骨的同时,必须重视软骨下骨的修复。近十几年来,人们开始发明和利用各种骨软骨复合支架,进行同时修复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正常骨软骨组织中,软骨与软骨下骨被钙化层所相连,此外钙化层也将软骨与软骨下骨分隔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又设计出一种带有隔离层的新型骨软骨复合支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就国内外骨软骨复合支架的研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张碧云  杨红玲  汪攀  孙云章 《微生物学报》2021,61(10):3046-3058
鱼类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对于维持宿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鱼类免疫系统能够监视并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同时,鱼类肠道共生微生物调节鱼类免疫系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过度增殖,保证宿主的健康。本文回顾了鱼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宿主免疫系统识别肠道微生物、塑造肠道菌群以及益生菌对宿主免疫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等,提出了理想的益生菌应该来自动物自身胃肠道,生产中应谨慎选用非宿主来源的益生菌,以期为推动鱼类肠道功能微生物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3.
球虫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使球虫病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伴随世界"禁抗"进程的不断推进,家禽养殖业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球虫方法。益生菌可竞争性排斥病原菌定殖以防止球虫病继发感染,可刺激宿主抗菌肽、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泌以抵御球虫入侵,还可激活免疫反应以增强机体抗球虫感染的能力。本文从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综述了益生菌在预防和控制家禽球虫病中的作用,以期为高效抗球虫益生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为研究添加饲用益生菌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 在青海地区选取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的杂交1代18头,按每组平均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9头,试验组饮食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饲用益生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显著地提高了胸围日增长量(P=0.029);试验组皮质醇浓度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与总胆固醇浓度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肠道微生物发现,两组之间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TenericutesAlistipes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在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检测到的芽孢杆菌种没有显著的差异,有趣的是,试验组降低了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丰度。[结论] 综上,饲喂复合饲用益生菌能够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合成、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该研究为益生菌干预肉牛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以4个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耐干旱)、‘浚单20’(耐高温)、‘隆玉602’(耐干旱高温复合胁迫)和‘驻玉309’(对3种胁迫均敏感)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脱落酸(ABA)及其抑制剂氟定酮(F)、H2O2及其清除剂碘化钾(I)和丙酮酸钠(P)预处理,探讨干旱高温复合胁迫下小热休克蛋白(sHSPs)在不同耐旱性玉米品种中的表达以及ABA和H2O2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温、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sHSP16.9、sHSP17.2、sHSP17.4、sHSP17.5、sHSP22和sHSP26等6个sHSPs基因表达增加量明显高于干旱和对照。(2)在6个sHSPs中,sHSP17.2基因仅在‘郑单958’中表达;sHSP16.9、sHSP17.4和sHSP26基因在‘隆玉602’中表达增加量最高,在‘驻玉309’中表达增量最低;sHSP17.5和sHSP22基因在‘郑单958’中表达增加量最高,在‘驻玉309’中最低。(3)ABA、F、I和P预处理后,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6个sHSPs基因表达增加量仅有略微影响,但显著影响了sHSP26的蛋白表达。研究表明,sHSPs在不同耐旱性玉米品种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ABA和H2O2仅稍微提高了sHSPs基因表达,但显著提高了sHSP26蛋白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在多胁迫条件下耐逆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锌(Zn)、苯并[a]芘(B[a]P)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苗生长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小麦生物量下降,株高降低,300mg·L-1ZnSO4和54mg.L-1B[a]P的复合胁迫使小麦幼苗地上及地下干重分别下降36.4%和51.7%,明显高于单一胁迫.各处理SOD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且低于对照,POD、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复合胁迫POD活性最高,CAT活性最低.Zn、B[a]P及其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且以复合胁迫最为显著.Zn、B[a]P联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益生菌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及对口腔sIgA水平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制霉菌素、鱼肝油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临床疗效及对婴幼儿口腔sIg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7例鹅口疮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22)及治疗组(n=25)例,对照组常规用制霉菌素片加鱼肝油涂抹口腔治疗,治疗组在制霉菌素片及鱼肝油涂抹口腔基础上口服益生菌,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率,同时检测患儿口腔中sIgA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总复发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总复发率为22.7%,两组总有效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口腔唾液分泌sIgA量在治疗期间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始终徘徊在低水平,治疗组在服用4周益生菌后唾液sIgA分泌量有了新的较大提高,且维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生菌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可有效诱导消化道黏膜免疫应答,提高婴幼儿免疫力,易被广大家长及患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预防先兆流产保胎妇女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先兆流产保胎妇女随机分为爽舒宝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服用保胎药物,出现顽固性便秘后用开塞露通便,其中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首次2. 1 g,以后1.05 g/次,3次/d,温水送服,疗程2-4周。观察保胎期间孕妇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和使用开塞露的通便次数。结果预防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预防先兆流产保胎妇女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9.
【摘 要】 目的 观察和评价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中成药热毒宁注射液对症综合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治疗的同时加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1周岁以下,0.70 g/次,1周岁以上,1.05 g/次,3次/d,温水送服,疗程为7 d或治愈为止。对两组患儿疱疹、食欲、体温变化情况及食欲不振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起效快,疱疹和腹泻消失时间、食欲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