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海南岛四大山地雨林区常见植物种类的局域及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类组成,除了在各林区有一定数量相同的种外,各林区之间种类成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各林区生态因子的差异,使得生态幅度不同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产生明显的差异,生态幅度较小的物种仅局限于某一地段,生态幅度较广,适应性较强的种类则有较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402.
三峡大老岭植物区系的垂直梯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山地植物区系构成特征及其垂直梯度的生态意义,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植被垂直样带 调查获得的植物区系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构成的基本特征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寻找了区系平衡点的位置;并利用聚类方法分析了山地气候垂直分异对区系成分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大老岭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但仍反映了与热带区系的历史联系,有强烈的区域性;②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地中海—中亚中心和东亚中心4组,各组区系成分的垂直梯度特征不同;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平衡点大致位于海拔650m;③区系成分构成和属的物种数量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显示了植物区系构成与山地气候和植被垂直带相对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403.
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在中国云杉林15个群系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613个地理坐标点, 其中包括云杉各个种分布的海拔上限和下限坐标点各235和228个。通过数字地球系统确定每个点的海拔高程, 从中国气象插值数据库获取每个点的气候数据。数据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变异系数比较和主成分分析(PCA)法。结果显示, 中国云杉林分布范围内, 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5 ℃积温、≥0 ℃积温、年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干燥指数α的平均值分别是3.38 ℃、-9.75 ℃、14.78 ℃、1 227.83 ℃·d、2 271.19 ℃·d、712.23 mm、80.02%和0.50; 各气候因子与中国云杉林垂直分布的上下限间均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除了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变异系数较大外, 其他6个气候因子的变异系数均较小, 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无论是云杉分布的上限还是下限, ≥5 ℃积温和≥0 ℃积温在PCA第一主分量具有较高的载荷, 而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在第二、三主分量具有较高的载荷。影响中国云杉林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生长季节积温, 其次是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404.
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的影响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不同畜禽粪便堆肥与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粪堆下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其pH和有机质含量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各种畜禽粪便粪堆下土壤Zn、Cd含量明显增高,且从表层到底层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鸡粪和猪粪堆下土壤Cu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牛粪堆下土壤Cu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自然条件下Cd和Zn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能力大于Cu.各粪堆下的部分土层Cu、Zn、Cd含量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应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各土层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只有肉鸡粪堆下0~10cm土壤和蛋鸡粪堆下0~40cm土壤受到轻度Zn污染,其它粪堆下各土层均未受到Cu、Zn、Pb和Cd污染.  相似文献   
405.
不同植物类群物种丰富度垂直格局分形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该文应用“非布朗运动随机分形”模型,在北京东灵山远离人为干扰地区的阴坡设置了两条宽2 m的样带,描述和比较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乔木、灌木、草本以及总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尺度上沿海拔梯度变异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直接梯度法刻画了植物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非布朗运动随机分形”模型揭示了不同尺度上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变化并能和生态过程相联系,研究表明该模型适合对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格局特征进行描述,但对总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有一定的局限性。2)乔木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主要受两种生态过程的控制,小尺度上分形维数接近于2,主要受独立的不具有长程相关的生态过程控制,呈近随机分布;大尺度上分形维数接近于1,主要受自相关范围大、具有长程关联特性的生态过程控制,随海拔上升呈近似单调下降的趋势。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主要受3种生态过程的控制,小尺度和大尺度上的特征与乔木相似;但在中等尺度上,分形维数接近于1.5,它们以近似布朗运动的形式变化。虽然乔木和灌木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尺度范围相似,但决定它们的主要生态过程完全不同,或相同的生态过程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两种不同的植物类群。总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在整个尺度范围内呈现标度不变性,这可能是由于决定其变化的生态过程作用尺度紧密相关,也可能因为该文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06.
豚草发生地土壤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刚  房岩  殷秀琴 《昆虫学报》2006,49(2):271-276
采用分层取样法、大类群分类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普通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发生地土壤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共采集土壤昆虫46个科(成虫与幼虫分开单列),隶属于12个目,其中弹尾目个体数占绝对优势(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80.879%),其次是膜翅目(8.765%)、鞘翅目幼虫(3.951%)和双翅目虫(3.093%),其余合计占3.312%。在46个科中,优势类群有3科:棘跳虫科(Onychiuridae)(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32.756%)、鳞跳虫科(Tomoceridae)(18.869%)和节跳虫科(Isotomidae)(18.178%)。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随着豚草生长季的推进而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豚草降低了土壤昆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根据逐月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8月和9月对照样地土壤昆虫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豚草样地。豚草表现出对某些土壤昆虫类群的驱避作用,步甲科(Carabidae)成虫、拟花萤科(Dasytidae)幼虫、叶蝉科(Jassidae)、阎甲科(Histeridae)和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在豚草整个生长季从未在豚草样地中出现。豚草对于土壤昆虫的抑制作用在豚草纯群落和植物生长旺季更为明显。土壤昆虫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407.
长期施肥对麦田土壤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长期轮作下麦田不同土层中的微生物活性, 以及施肥对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生物活性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随着土层加深, 可培养细菌菌落数减少, 且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与最大时间(Peak time)Pt值(表示从微生物生长开始到达到峰值的时间)呈负相关; 热功率(P)-时间(t)曲线由陡变缓, 由规则变得起伏不定, 侧翼变得更短, 峰高也降低; 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Microbial growth rate constant) µ、峰高(Peak height)Ph值变化明显, 基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施肥土样和不施肥土样的曲线形状不同, 特别是上层土样施肥后的曲线明显比不施肥的曲线陡, 侧翼也明显变短; 施肥土样的µPh值都大于不施肥土样, 且施肥土样的Pt都小于对照。这说明, 在不同的土壤深度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长期的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08.
广西十万大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垂直分布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万大山植物区系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蕨类植物非常丰富,现已发现52仲、113属、264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可以划分11种类型(变型),可种可以划分为14种类型(变型)。本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热带分布属占81.42%,热带分布种占66.77%。亚洲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本区系与亚洲热带植物区系特别是中南半岛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区系地理成分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聚类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9.
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空间分布和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狼蛛的分布范围不象过去认识的那样广,而是主要分布在稻株的中下部。蛸蛛也不仅仅限制在稻株叶冠层,其在受到农药干扰后,向下部转移。顶位物种与基位物种垂直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大。在稻田内影响天敌对褐飞虱种群动态控制作用大小的因素,除了天敌的数量之外,若有天敌与褐飞虱的空间分布特征,褐飞虱占天敌食谱中的比例等。提出了包含天敌、褐飞虱  相似文献   
4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东北五种常见食用山野菜不同器官pod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山野菜根部pod同工酶活性较强.为山野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