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由于资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不同,形成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理想选择。为掌握岷山北部有蹄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基于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区域的160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2017—2020年),将研究区域按固定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和8种植被类型内有蹄类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物种丰富度,整理并初步分析了该区域有蹄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该区域共记录到6种有蹄类,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是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RAI=41.12);其次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14.10)和野猪(Sus scrofa)(RAI=6.76),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RAI=0.59)和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RAI=0.34)最罕见;(2)云杉林和冷杉林中有蹄类物种丰富度均最高(6种),有蹄类相对多度指数则在常绿杜鹃灌丛中最高(RAI=96.86),柏木林内的物种丰富度(2种)和相对多度指数(RAI=19.66)均最低;(3)根据相机监测点的海拔,分为低海拔(< 2 500 m)、中海拔(2 500~2 900 m)和高海拔(> 2 900 m)3组,6种有蹄类可以大致分成3类,即高海拔类群(林麝和扭角羚)、中低海拔类群(毛冠鹿和中华鬣羚)和全海拔类群(中华斑羚和野猪);(4)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中海拔段均最高,整体呈现近似钟形的分布格局。植被以及植被与海拔的交互效应是影响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我们建议:保护区在管理实践中应减少中低海拔段干扰,控制林线以上区域放牧;未来的监测或调查应增加极高海拔区域(3 300 m以上)的抽样强度。  相似文献   
372.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叶片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解释植物对所处环境的响应机制, 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 对这些树种不同冠层高度的叶片比叶面积(SLA)、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氮磷比(N : P)、等效水厚度(EWT)、氮平衡指数(NBI)、类黄酮含量(FLAV)共10个功能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随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 叶干物质含量、类黄酮含量、等效水厚度和叶片磷含量呈增加趋势, 比叶面积和氮平衡指数呈减小趋势; 在冠层垂直方向上, 类黄酮含量与氮平衡指数、比叶面积与等效水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叶片氮含量与叶片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显著, 可能受植物自身特性和群落树种演替进程的影响。(3)叶片功能性状的种内差异沿垂直层次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 67%的树种的类黄酮含量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67%的树种的氮平衡指数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产生的变化, 反映了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以及对水资源和能量利用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373.
作物的冠层结构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群体微环境反映了作物冠层内小气候的变化, 与作物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设置等行距(R1, 20 cm + 20 cm)、宽窄行(R2, 12 cm + 12 cm + 12 cm + 24 cm)两种不同行距和低(D1, 120.0 kg·hm-2)、中(D2, 157.5 kg·hm-2)、高(D3, 195.0 kg·hm-2) 3个播量配置组合, 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后期冠层垂直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表现, 旨在优化小麦绿色栽培措施, 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情况下, 挖掘冬小麦的生产潜力和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 冬小麦上、中、下3个层次冠层开度(DIFN)、平均叶倾角(MLA)及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R2大于R1, 且R2行距上层和中层DIFN、各层次MLA及LAI显著高于R1, 在相同行距下, D3播量LAI下降迅速, D2播量的LAI及其中层和下层的MLA最高, 并与D1、D3差异显著; 冬小麦冠层温度和群体CO2浓度均随着播量的增大而降低, 而相对湿度随播量增大而增大;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较R1更具有降温保湿能力, 冠层平均温度较R1下降了0.06-0.5 ℃, 相对湿度较R1提高了1.85%-3.15%;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千粒质量、穗粒数都显著大于R1, 因此R2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R1。综上所述, 冬小麦的水平结构配置可显著改变其冠层的垂直结构及群体微环境, 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籽粒的灌浆, 在不减少穗数的情况下, 提高穗粒数及千粒质量, 从而达到增产目的。在该试验中以R2D2配置的冠层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374.
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的硫循环在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们对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参与硫酸盐还原和硫氧化过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目的】探究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和硫氧化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SOB)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 (qPCR)分析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池塘沉积物表层(0–1 cm)、中层(10–11 cm)和底层(20–21 cm)中的细菌、SRB和SOB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细菌(16S rRNA)、硫酸盐还原菌(dsrB)和硫氧化菌(soxB)的基因拷贝数呈现着从表层到中层急剧骤降的趋势(ANOVA,P<0.05),但中层和底层样品之间的差异却并不显著(P>0.05),以及α多样性分析显示3个群体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都随深度而逐步降低,这都说明硫循环过程主要发生于沉积物的表层。γ-、δ-和β-变形菌分别是细菌、SRB和SOB的优势类群;其中SRB以Desulfobacca属和脱硫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为主,前者在表层有着最低的比重,而后者却与之相反;硫杆菌(Thiobacillus)作为细菌和SOB的优势属,更广泛地分布于中层沉积物中。RDA分析和Mantel检验揭示了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NO3、SO42–、TOC和TON,而SRB的群落变异主要是由As、TON、NO3和Pb所驱动,以及SOB的群落变化则主要响应了TC、NO2、NH4+和TON浓度。【结论】养殖池塘底栖的细菌、SRB和SOB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可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5.
利用地面观测和单绳上树法初次对布龙自然保护区勐宋片区开展的附生维管植物调查表明:1)在6个样地77株宿主上(共调查96株乔木,占地约0.2 ha),共有1 756株、丛个体,隶属14科47属103种;相比世界其他区域,物种丰富度处于旧世界热带水平区间,高于温带,但明显低于新世界热带水平;2)兰科植物为最丰富的类群(60%),其次为蕨类植物(24%),其他类群占16%;3)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距地面10~15 m的中等高度带为物种最丰富的区间,约有51%的物种;0~5 m高度带为个体数量最多的区间,共有约24%个体,揭示了除中等高度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附生生境;4)常见的绞杀型榕属植物未见,而半附生植物密脉鹅掌柴(Schefflera elliptica)和多蕊木(Tupidanthus calyptratus)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376.
广东广西淡水水鳖科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佐成  王徽勤  孙祥钟   《广西植物》1986,(4):277-284
广东、广西的淡水水鳖科植物有苦草属、软骨草属、黑藻属、水筛属和水车前属,计有12种1变种。在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上,它们属于热带亚洲成分,其垂直分布海拔高度为4—1200米。  相似文献   
377.
北京一些水霉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霉的生态学研究技术进行了探索,改进了水霉定量分离的方法,鉴定和筛择了有利于水霉纯化和分离的选择性培养基,同时对水霉在自然界的存在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了5种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水霉数量的季节性分布,结果表明,从清洁水到重污水体中水霉的数量具有季节性分布,除重污水体外,其它水体一般在一年内出现三次高峰。对水霉在水体中的昼夜分布和垂直分布也作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378.
 本文对陕西省化龙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采用了数量分类结合对群落生态特点及区系组成的分析,划分出森林植被垂直带如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600m以下;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2200m;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200—2917m。  相似文献   
379.
本文作者于1982—1988年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种群密度为0.077(只/公顷),A、B、C垂直带间的数量分别为0.091、0.093、0.048,各占种群数量的39.22%、40.09%和20.69%,D带经调查,尚未见有分布。在繁殖前的5月为种群数量最低基数(0.030只);繁殖后的7月数量最高(0.099只)。  相似文献   
380.
任建强  李世广 《四川动物》1997,16(4):191-192
我们于雏1991-1995年对关帝山地区的兽类垂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现将所获资料报告如下。1自然概况关帝山地处吕梁山中部,位于东经111°18'-111°38'、北纬37°25'-37°55',总面积78.04万亩。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m。该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低到高可划分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