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阔叶红松林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作用的一维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森林水文模拟实验室中,做了不同坡度、不同含水量的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单因子模拟实验,并从水流机理出发,构造了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两个方程,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参数,采用“辗转迭代法”求出数值解,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2.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西南八省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NDVI)、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地表反照率(Surface Albedo)和坡度(Slope)数据,借助ArcGIS等软件平台,分析石漠化在不同的坡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区内的变化。结果显示:(1)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是西南主要的石漠化类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石漠化发生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贵州,其次为云南和广西。(2)从不同土地利用来看,2000-2015年间无石漠化面积最多,潜在石漠化次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用地上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少,但是极重度石漠化在其他用地上的发生比例很大,平均在11%左右。(3)从不同坡度来看,石漠化严重程度不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坡度6°-25°之间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大。(4)从生态保护区来看,2000和2015年西南喀斯特生态保护区是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为27481.86 km2和21738.65 km2。最少的是大别山山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从变化量来看,增加最多的是三峡库区,增加1641.22 km2,减少最多的是西南喀斯特生态功能保护区,减少5743.22 km2。(5)利用NPP、NDVI、地表反照率和坡度能较精准的反演石漠化,其反演权重依次为0.33、0.42、0.15和0.1。研究时段内,西南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研究血清锌-α2-糖蛋白(ZAG)、骨硬化蛋白(SOST)及胎球蛋白A(FA)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我院接受MHD的203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作钙化组133例以及无钙化组70例。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另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血清ZAG、SOST及FA诊断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效能。结果:钙化组年龄及血磷、SOST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而血清ZAG、FA水平均低于无钙化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血磷以及血清SOST、ZAG、FA均是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ZAG、SOST及FA联合诊断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诊断。结论:血清ZAG、SOST及FA均和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4.
摘要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与胃蛋白酶原(PG)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体检的146例接受Hp筛查的健康体检者,根据碳13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为Hp阳性组(n=62)和Hp阴性组(n=8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和CAS比例。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Hp阳性组DOB值与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年龄更大,家族Hp感染史、吸烟、饮酒、饮食口味辛辣、经常摄入腌制食品、共用餐具比例更高,经常喝茶、经常摄入水果/蔬菜比例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家族Hp感染史、吸烟、饮食口味辛辣、经常摄入腌制食品、共用餐具为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喝茶、经常摄入水果/蔬菜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Hp阳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CAS比例高于Hp阴性组,PGⅠ/PGⅡ低于Hp阴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Hp阳性组DOB值与血清PGⅠ、PGⅡ和CIMT呈正相关,与PGⅠ/PGⅡ呈负相关。结论:年龄增加、家族Hp感染史、吸烟、饮食口味辛辣、经常摄入腌制食品、共用餐具是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经常喝茶、经常摄入水果/蔬菜为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的保护因素,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变化和C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肌电图检查中异常F波与束颤波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54例ALS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和F波测定,记录216条正中神经、胫后神经的F波以及324块肌肉的束颤波相关参数,计算F波出现率、巨大F波、束颤波的出现率及其异常率,分析巨大F波、束颤波与病程的关系以及巨大F波和束颤波之间的关联性。结果:F波出现率的异常率88.89%,巨大F波出现率55.56%,束颤波出现率48.15%;有束颤波的病程与没有束颤波病程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有巨大F波的病程与未出现巨大F波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上肢正中神经巨大F波出现与束颤波的出现无关联(P>0.05),下肢胫后神经巨大F波出现与束颤波的出现比较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以上肢为主的F波出现率异常、以下肢为主的巨大F波和束颤波的出现可作为ALS电生理诊断阳性指标。有束颤波或巨大F波时可考虑疾病相对较早,且有较好的神经再支配及代偿,进展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116.
杨俊  白世豪  金翠  乔莹莹 《生态学报》2019,39(18):6860-6868
随着2014年国家环保部首次提出了"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的概念,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生态安全逐渐受到社会重视,而且基于热环境的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热环境视角下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的实质内涵,结合遥感影像、行政边界、建成区边界,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及热岛信号函数,对2013年至2016年大连市北三市的热岛面积及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进行测算。研究表明,2013年至2016年间,大连市北三市的城市热岛总面积已由694.10 km~2扩张到1864.30 km~2。同时,普兰店市与瓦房店市之间的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由8.70 km衰减至-3.10 km,热环境出现叠加情况,相对危险。而普兰店市与庄河市之间的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由73.47 km衰减至58.24 km,热环境未出现叠加情况,相对安全。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热岛面积逐渐扩张趋势,城市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逐渐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I0012-I0012
据科学家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体内两个基因发生变异可能会增加人患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这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膜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62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合并肾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主动脉瓣钙化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患有ARAS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病史、血脂水平、C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AVC发生率,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和AVC对ARAS的预测价值。结果:ARAS组高血压病史患者的构成比、胆固醇水平、C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AVC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ARAS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偏低;AVC的灵敏度低,而特异度高;二者联合特异度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AVC对ARAS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于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研究组),另选取非脑梗死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部位、颈动脉内径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存在于颈总动脉者最多,且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P0.05);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纤维蛋白原(FIB)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年龄、糖尿病、高血压、FIB和血脂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0.
基于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效应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设置温度梯度从物种个体水平研究各功能群主要植物种生长特征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以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矮嵩草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种生长特征对地表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1)莎草科功能群黑褐苔草的高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关系(P<0.01),而分蘖数、叶片数与地表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但不显著;矮嵩草的分蘖数、叶片数及高度与地表温度均呈二次函数形式变化(P<0.05)。(2)多年生禾本科功能群垂穗披碱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分蘖数、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3)杂类草功能群短穗兔耳草的匍匐茎数与地表温度呈不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而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鸟足毛茛的花蕾数、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种对地表温度升高的响应是不一致的,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对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种的生长有利,而对莎草科、杂类草功能群植物种均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