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22篇
  免费   2386篇
  国内免费   8637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751篇
  2022年   875篇
  2021年   875篇
  2020年   935篇
  2019年   921篇
  2018年   664篇
  2017年   807篇
  2016年   845篇
  2015年   988篇
  2014年   1802篇
  2013年   1260篇
  2012年   1638篇
  2011年   1938篇
  2010年   1570篇
  2009年   1804篇
  2008年   2264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491篇
  2005年   1514篇
  2004年   1521篇
  2003年   1278篇
  2002年   1284篇
  2001年   1232篇
  2000年   986篇
  1999年   917篇
  1998年   717篇
  1997年   685篇
  1996年   733篇
  1995年   642篇
  1994年   696篇
  1993年   544篇
  1992年   504篇
  1991年   457篇
  1990年   396篇
  1989年   378篇
  1988年   161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164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与者。皮肤组织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其中角质形成细胞被认为在启动免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能够被病毒复制的中间产物激活。然而,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RIG-I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中CCL20的表达,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来体外模拟病毒感染,探究病毒感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并且通过小干扰RNA沉默关键分子来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使用Poly(I:C)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探究Poly(I:C)对HaCat中RIG-I表达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检测Poly(I:C)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的影响;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RIG-I的下游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小干扰RNA(si-RNA)阻断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究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Poly(I:C)能够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RIG-I的表达及CCL20的表达和分泌;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是由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Poly(I:C)模拟病毒感染能够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CCL20表达增加,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红蛋白(Hb)、人附睾蛋白4(HE4)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b、HE4、肌瘤体积、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9.53%(P0.05);治疗后,两组的H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HE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瘤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3.95%、1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及Hb、HE4等指标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HHC型锌指蛋白8假基因1(ZDHHC8P1)、母系表达基因3(MEG3)、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83例胃癌患者经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ZDHHC8P1、MEG3、TUG1表达。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所有患者,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MEG3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5)。ZDHHC8P1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MEG3、TUG1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ZDHHC8P1、TUG1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低于ZDHHC8P1、TUG1低表达患者(P0.05),MEG3低表达患者PFS、OS率低于MEG3高表达患者(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ZDHHC8P1高表达、TUG1高表达、MEG3低表达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HR=1.613、1.956、2.512、-0.824,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呈高表达,MEG3呈低表达,ZDHHC8P1、TUG1、MEG3表达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9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使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不同时间血清CRP、PC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简易智能量表(MMSE)、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中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中HR、MAP、SBP及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中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后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MMSE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35%、1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降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中血清CRP、PCT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发挥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中PCT、D-D和CRP水平、急性病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并分析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CT、D-D和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逐渐升高(P0.05),PLT逐渐降低(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PCT、D-D、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5),PLT高于死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MPV、PDW、P-LCR与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P0.05),PLT与APACHE I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参与了脓毒症的发展,通过检测其血清PCT、D-D、CRP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胸腔镜手术方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为临床手术方式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共100例,分别采用单孔胸腔镜(40例),两孔胸腔镜(32例)及三孔胸腔镜(28例)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少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单孔胸腔镜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短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组内疼痛评分术后24h低于术后12h,术后48h低于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发现,单孔胸腔镜组疼痛评分低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低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站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与两孔、三孔胸腔镜手术相比优势明显,且不会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可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997.
摘要 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2,Trop-2)在病变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正常子宫内膜或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Trop-2蛋白的表达,其中单纯增生子宫内膜患者26例,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3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为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显示,Trop-2蛋白在正常增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几乎不表达,在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子宫内膜腺癌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阳性率分别为35.29 %和65.00 %,经过对比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水平随内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rop-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与其严重程度一致,可反映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钙调蛋白(CAM)、触珠蛋白(HP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根据患者的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PRDX1、CAM、HPT水平。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PRDX1、CAM、HPT水平。分析PRDX1、CAM、HPT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PRDX1、CAM、H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RDX1、CAM、HP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RDX1、CAM、HPT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检验,AIS患者的PRDX1、CAM、HPT与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较高、PRDX1水平升高、CAM水平升高、HPT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的PRDX1、CAM、HPT水平异常升高,且与其病情及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PRDX1、CAM、HP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L-17A)、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CHB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CHB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的CHB患者IL-17A、GP73水平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并分析IL-17A、GP73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组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IL-17A、GP73、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IL-17A、GP73、ALT、AST及TBiL水平逐渐升高,白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CHB组HbeAg阴性患者血清中的IL-17A、GP73、ALT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P<0.05),而白蛋白和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HB患者血清IL-17A、GP73均与ALT、AST及TBiL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中IL-17A、GP7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呈明显相关性,临床中可联合检测用于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bin bo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巴曲酶,首次给予10 BU,隔日给予5 BU,每两天给药1次;观察组在巴曲酶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脑血康胶囊,每天3 次,每次3粒。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MBP、NSE、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NHISS和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64.2%,P<0.05);两组血清MBP、NSE、WBV、HCT、PV和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BI评分明显升高(P<0.05),NHI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BP、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