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昆虫触角叶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成  翟卿  王桂荣 《昆虫学报》2015,58(2):190-209
触角叶是昆虫脑内初级嗅觉中心,通过触角神经与触角联系。触角叶主要由嗅觉受体神经元、局域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远心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的形态多样,其形态变化与其功能和昆虫嗅觉行为相关。这些神经元在触角叶内交织形成神经纤维网,在突触联系紧密的地方形成纤维球,纤维球通常排列在触角叶外周。通常,昆虫触角叶内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位置相对固定,并且几乎每个小球都可以被识别和命名。不同种类、性别和品级的昆虫中,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触角叶结构神经元组成和纤维球的多样性,与各种昆虫嗅觉行为的特异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82.
微观力学效应决定着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胞内动力蛋白、肌球蛋白和驱动蛋白等马达分子,构成了细胞微丝微管骨架结构组装的原始驱动力.而以细胞骨架结构为支架的力学感受器,也反馈性调节着细胞力学信号及其生物学效应,组成细胞结构调控必不可缺的力学基础,两者协同调控了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本文从生物微观力学效应和信号入手,介绍了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活细胞结构力学检测新技术,将微观结构力学变化转换为光学信号,并采用克隆技术将其插入α辅肌动蛋白、β肌动蛋白及血影蛋白等骨架及相关蛋白质,观察活细胞、组织甚至动物整体水平结构力学变化,为癌细胞侵袭转移、分裂增殖、细胞极化、反分化以及太空失重等生物物理医学研究探寻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3.
[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艾草Artemisia argyi和窃衣Torilis scabra都有吸引或驱避昆虫的作用.然而还未见有研究报道艾草和窃衣以及它们的挥发物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成虫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能否利用艾草和窃衣及其挥发物对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实施绿色防控.[方法]通过...  相似文献   
84.
喙伸反应(PER)试验适用于评价杀虫剂对蜜蜂行为的影响。本实验利用喙伸反应研究了亚致死剂量(LD50/100~LD50/10)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对意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工蜂嗅觉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口饲喂溴氰菊酯5ng和10ng后,工蜂对0.1%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5),水应激指数降低,但对0.3%,1%,3%,10%和30%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经口饲喂吡虫啉0.3ng和0.6ng后,工蜂对上述各浓度蔗糖溶液的敏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水应激指数升高。  相似文献   
85.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慧  严善春  彭璐 《昆虫学报》2008,51(2):204-215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是鳞翅目昆虫化学通讯的主要工具,将种间、种内及无机环境各种化学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昆虫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的类型及化学感受机理新进展, 包括嗅觉途径、嗅觉感受相关蛋白、信息传导、编码、加工处理、整合输出、感受谱及味觉感受机理,为探索利用鳞翅目昆虫行为控制剂来监测、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文霞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6,49(6):1054-1059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了6个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2种形态,锥形感器具有4种形态。钟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蜂的触角上,锥形感器Ⅲ和Ⅳ仅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结合感受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各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87.
青杨脊虎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测定了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杨树中的水杨醛(0.95 μmol/μL)和非寄主植物中0.3 μmol/μL的叶绿醇、0.4 μmol/μL的水芹烯和0.6 μmol/μL的 R 型α-蒎烯、S 型α-蒎烯、S型β-蒎烯、3-蒈烯、罗勒烯、香草烯和松节油等10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10种植物挥发物多能引起成虫明显的EAG反应( P<0.05,P<0.01 ),其中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R 型α-蒎烯和 S 型α-蒎烯的EAG反应较强; 雄虫对 R 型α-蒎烯的EAG反应最强,松节油次之。根据雌虫对这10种挥发物EAG反应的强弱,进一步测定了雌虫对0.00006、0.0006、0.006、0.06、0.6、0.12 μmol/μL的松节油、R 型α-蒎烯、S 型α-蒎烯以及0.000095、0.00095、0.0095、0.095、0.95、0.19 μmol/μL的水杨醛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和 R 型α-蒎烯的EAG反应随气味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杨醛浓度增加到0.95 μmol/μL、松节油和 R 型α-蒎烯浓度增加到0.6 μmol/μL以后,EAG反应值趋于平稳;对 S 型α-蒎烯的反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水杨醛浓度低于0.095时,对雌虫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 P>0.05 ),高于此浓度时表现为驱避作用( P<0.05 ); 松节油在浓度低于或等于0.6 μmol/μL时对雌虫表现为驱避作用,浓度为0.6时驱避效果最佳( P<0.01 )。雌虫对 R 型α-蒎烯和 S 型α-蒎烯没有明显的定向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88.
红火蚁触角及其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艳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05,48(6):986-992
应用扫描电镜对采自我国广东吴川和广西南宁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有翅雌蚁和雄蚁触角的形态和感受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蚁、雌蚁和雄蚁的触角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为膝状,末端2或3节膨大为棒状,雌蚁的触角11节,比工蚁(10节)的多1节。雄蚁的触角为线状,12节,末端没有棒状结构。工蚁和雌蚁的触角上共有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曲毛形、锥形、腔锥形、坛形、刺形感受器和Böhm氏鬃毛,前6种感受器大多集中在触角末端的棒节,棒节以外的各鞭节上主要是毛形感受器,Böhm氏鬃毛则分布于柄节和梗节的基部,鞭节上无此感受器。雄蚁触角上也有7种感受器,但其分布与工蚁的有较大差异,Böhm氏鬃毛的分布与工蚁和雌蚁的相同,锥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2节,坛形感受器分布在末端3节,其余的4种感受器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鞭节,而不是聚集在端节。另外,新发现雄蚁中存在一种与已知的毛型感受器不同的超短毛状感受器,定名为超短毛感受器。最后,对红火蚁的触角及感受器在蚁群社会性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在23只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的麻醉大鼠上, 观察了链霉素(streptomycin, SM)对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影响的离子机制.结果: (1) 用SM (200 μmol/L)隔离灌流大鼠颈动脉窦区时, 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曲线最大斜率及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均减小(P<0.01), 提示SM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 (2)预先灌流高Ca2+溶液(4 mmol/L)后, 可部分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作用(P<0.01), 使其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左下方移位, 曲线的最大斜率由0.27±0.04增至0.37±0.02 (P<0.01), 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由4.32±0.14 kPa增至6.18±0.17 kPa (P<0.01), 而阈压和饱和压则分别从10.29±0.29和27.26±0.42 kPa降至9.98±0.33 和25.22±0.38 kPa (P<0.05); (3) 用Ca2+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 (500 nmol/L)预处理, 可完全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效应; (4)预先给予Ca2+激活性K+通道阻断剂(charybdotoxin, ChTX, 100 nmol/L), 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无明显影响, 加入SM后仍呈现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SM可能是通过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中机械敏感性通道的Ca2+内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0.
发展了一套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的生测系统。这套系统由嗅觉仪、风洞和风洞室组成。用这套系统测定了棉铃虫对萎蔫后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叶、香椿Toonasisnensis叶、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以及苯乙醛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 ,萎蔫的枫杨叶、加拿大杨叶、香椿叶的挥发物均对棉铃虫处女雌蛾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而对已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对棉铃虫两性性成虫均不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苯乙醛对棉铃虫处女雌、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讨论了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