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得分较穿刺得分增加的原因,并建立一个可以预测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 级的模型。方法:以2008 年8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我院泌尿科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根据 术前和术后患者病理得分的变化将其分为升级组和未升级组。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理升级的原因,并通过多 因素回归系数建立预测病理升级的诺模图。结果:264 例患者中,共238 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前列 腺特异抗原密度(0R=3.854,P=0.001 )和穿刺Gleason(≤ 6)评分是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列腺 特异抗原密度和穿刺得分的ROC 最佳截断取值为0.37 ng/ml 2和8 分。运用上述两个变量建立了一个可用于预测病理升级的诺 模图。结论: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和穿刺Gleason 评分是预测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 得的诺模图可以很好地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病理升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食道癌组织微小RNA-21(miR-21)、微小RNA-182(miR-18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道癌患者84例,取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作为检验标本,比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mi R-18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食道癌组织中mi R-182、mi R-2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i R-21、mi R-18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道癌组织中mi R-2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食道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8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食道癌癌组织中miR-21、miR-182高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癌组织mi R-21、mi R-182表达与患者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两者有望成为食道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HHC型锌指蛋白8假基因1(ZDHHC8P1)、母系表达基因3(MEG3)、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83例胃癌患者经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ZDHHC8P1、MEG3、TUG1表达。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所有患者,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MEG3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5)。ZDHHC8P1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MEG3、TUG1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ZDHHC8P1、TUG1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低于ZDHHC8P1、TUG1低表达患者(P0.05),MEG3低表达患者PFS、OS率低于MEG3高表达患者(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ZDHHC8P1高表达、TUG1高表达、MEG3低表达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HR=1.613、1.956、2.512、-0.824,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呈高表达,MEG3呈低表达,ZDHHC8P1、TUG1、MEG3表达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PD-L1)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7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取距离切除肿瘤边缘3cm内的非癌组织作为癌旁组织。比较两组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和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回归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情况、EGFR表达、肿瘤大小肺癌患者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Ⅲ及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中分化程度、临床分期Ⅲ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PD-L1阳性表达及阴性表达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PD-1、PD-L1的表达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组织PD-1、PD-L1呈高表达,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探索WBSCR2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WBSCR22表达与脑胶质瘤生存的关系、在不同种族脑胶质瘤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WBSCR22在171例脑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脑胶质瘤WBSCR22表达高的患者生存期较表达低的患者短(P<0.05)。亚洲人群脑胶质瘤中WBSCR22表达较高加索人、非洲人种表达升高(P<0.05)。组织芯片学结果显示:不同肿瘤分级、复发与否的脑胶质瘤患者WBSCR22的表达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脑胶质瘤细胞 WBSCR22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SCR2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短于WBSCR22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P<0.01)。结论:WBSCR22在亚洲人群脑胶质瘤中表达较高,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相关,且脑胶质瘤细胞WBSCR22表达水平越高,总生存期越短。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17号染色体不同倍体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78例(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78例(良性组),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所有患者的病灶组织染色体不同倍体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1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率为85.9 %,显著高于良性组(3.8 %,P<0.05)。不同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病理类型乳腺癌患者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患者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都为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多伴随有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其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7.
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新发率和死亡率多年来都居于各类癌症之首,其中85%的肺癌都是非小细胞癌,而腺癌又是最常见的非小细胞癌。肺癌的高隐匿性是造成其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理分期寻求高效可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代谢组学揭示了小分子代谢物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最终状态,因此也能直接反映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本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在我院就诊的27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肺腺癌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血清代谢物分析,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1H-NMR数据进行建模,单变量统计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肺腺癌患者组的血清中有14种代谢物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丙酮酸、丙氨酸、NAC1、乳酸、GPC和甘氨酸比起对照组来有显著上升,而葡萄糖、谷氨酰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酮、乙酰乙酸和苏氨酸则显著下降。而在不同分期肺腺癌患者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异亮氨酸、乙酰乙酸、NAC1和乳酸的变化与肺腺癌的发展有相关性,可能是肺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8.
何嘉宁  李楠 《人类学学报》2020,39(4):576-585
北京延庆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玉皇庙文化的代表性墓地。对墓地出土125例个体颅骨创伤的观察表明,军都山男性颅骨创伤的发生率为13.3%,均为生前钝器伤;女性和未成年个体则未发现有颅骨创伤病例。颅骨创伤的发生没有时代变化或墓葬等级间的差异。军都山古代男性居民较高的颅骨创伤率与暴力冲突关系最为密切,是军都山社会关系不稳定性的一种体现,与农牧交错区生态的脆弱性、外来人群流入以及与周边定居农业人群互动等因素所导致的竞争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9.
养殖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发生以“内脏白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暴发性死亡, 为明确美洲黑石斑患病原因, 对患病鱼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以期为防治美洲黑石斑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患病的美洲黑石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鳃和内脏组织如脾脏及肾脏上布满白点。从患病鱼的病灶处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致病菌株(ZS201807), 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 鉴定该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美洲黑石斑发病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利用组织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患病美洲黑石斑鱼的肝脏、脾脏、鳃丝等6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脾和肾是感染较严重的主要靶器官, 脾脏组织内大量红细胞浸润, 出现严重瘀血; 鳃丝毛细血管扩张; 肾小管管腔狭窄, 肾小球肿大, 上皮细胞肿胀, 细胞空泡化。超微病理显示, 病鱼脾脏和头肾组织有大量杆状细菌积聚。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5 μg/片)、四环素(30 μg/片)、恩诺沙星(5 μg/片)等14种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10 U/片)、阿奇霉素(15 μg/片)、丁胺卡那(30 μg/片)等13种药物耐受。证实此次养殖美洲黑石斑发病死亡的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达到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of axillary,apCR)的远期生存以及影响远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624例乳腺癌患者的住院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状态与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及影响apCR预后的因素。结果:apCR与非apCR患者比较DFS(P=0.013)和OS(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CR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受体状态、HER-2、ki67状态、分子分型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非apCR患者相比,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apCR患者预后更好,但apCR患者预后良好的因素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